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枹的意思、鸣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枹的解释

击鼓;鸣鼓。 唐 柳宗元 《答刘连州邦字》诗:“负弩啼寒狖,鸣枹惊夜狵。”集注引 韩醇 曰:“枹,击鼓杖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枹”是汉语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击鼓示警或传递信号。该词由“鸣”(发出声响)和“枹”(鼓槌)组合而成,字面指敲击鼓槌使鼓发声,后引申为军事或仪式中的信号传递行为。

一、基本释义

“鸣枹”指敲击鼓槌的动作,特指通过击鼓传递特定信息。《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以鼓槌击鼓”,强调其工具性与功能性(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中“左并辔,右援枹而鼓”,即描述战场击鼓指挥的场景。

二、词源与演变

“枹”本义为鼓槌,《说文解字》释为“所以击鼓也”,属形声字(来源:《说文解字》木部)。先秦文献中,“鸣枹”多用于军事语境,如《诗经·小雅》中“钲人伐鼓”的联动描述,表明其与古代战争指挥体系密切相关。

三、文化引申

在文学作品中,“鸣枹”被赋予仪式性与象征性。例如宋代诗人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虽未直用“鸣枹”,但其战鼓意象与“鸣枹”的文化内涵相通(来源:《全宋诗》卷216)。这种用法强化了鼓声作为集体行动标志的符号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鸣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íng bāo(“枹”通“桴”),其核心含义是击鼓 或鸣鼓。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词义
    “鸣枹”指通过敲击鼓杖(枹)使鼓发出声响的动作,常用于古代战争、仪式或警示场景中。其中“枹”指击鼓的木槌。

  2. 文学引证
    唐代柳宗元在《答刘连州邦字》诗中写道:“负弩啼寒狖,鸣枹惊夜狵。”此处的“鸣枹”描绘了击鼓声惊动夜晚野兽的场景,侧面体现鼓声的震慑力。

  3. 延伸理解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诗词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意象常与军事行动、仪式感或紧张氛围相关联,例如古代军队以击鼓为进攻信号。

由于当前可参考的权威资料有限,以上解释主要基于古典文献的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擦脸倍功本巴人边戍不声不气撦鼓夺旗疢如疾首叱列愁悲稠咕嘟抽象主义道不举遗怛然地货地皮地窑耳膜儿童文化宫冯怒革斁刬浇恭惟荷盖核试验红区猴玃淮服婚庆较胜戟戈济活惊窜金谷友金縢议进贤冠阃职阔论了不可见厘秩隆耀男邦南都褭篆乾面千文啓动青荧七情六欲羣疑宂下柔枝嫩条缫丝机十二肖蜀秫四注通和望尘无辞详省吸呼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