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刚狷的意思、刚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刚狷的解释

刚正狷介。 唐 白居易 《自题写真》诗:“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 宋 苏舜钦 《杜谊孝子传》:“其父刚狷,独不良於 谊 。”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稻画》:“﹝ 田叟 ﹞性刚狷,自神其艺,不轻与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刚狷(gāng juàn)是汉语中一个形容人物性格的复合词,兼具“刚直”与“狷介”的双重特质,多用于描述人的品格或行为方式。以下从权威词典释义、语义演变及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刚直狷介

    指性格刚强正直,且洁身自好、不随流俗。《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刚直而狷介。谓刚强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例如:

    “其人刚狷自守,不慕荣利。”(《汉语大词典》)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固执孤高

    含轻微贬义时,可指过分坚持己见、孤傲难以容人。《辞源》释为:“刚直而拘谨自守。亦指性情倔强孤高。”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二、语义源流与构成


三、经典用例与语境分析

  1. 褒义用法(赞其节操)

    《后汉书·范冉传》载: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刚狷疾恶。”

    此处凸显范冉不媚权贵、嫉恶如仇的刚烈品格。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中性/贬义用法(指性情偏执)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评唐代名臣:

    “刚狷之过,则疾恶太严,而贤不肖之辨太亟。”

    批评性格过于刚狷者易陷入严苛待人、缺乏包容的局限。

    来源: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


四、近义词辨析

词汇 核心差异
刚直 侧重正直不屈,无“狷”的清高特质
狷介 强调洁身自好,未必含“刚”的强毅
刚毅 重意志坚定,不突出道德洁癖

“刚狷”一词凝结了中国文化中对士人风骨的两种核心期待——刚正不阿的胆魄与不染浊流的操守,其语义张力恰体现在“进取”与“持守”的平衡之中。

网络扩展解释

“刚狷”是一个由“刚”与“狷”组合而成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本义及文化背景理解。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字词结构分析

    • 刚:指刚强、正直,强调性格或行为上的坚定不屈。
    • 狷:本义为节制、洁身自好,后引申为清高孤傲、坚守原则的态度。孔子曾将“狷者”与“狂者”对比,认为“狷者有所不为”(《论语·子路》),即这类人清楚底线,不随波逐流。
  2. 基本词义
    “刚狷”形容人刚正不阿且清高自守,既有坚持正义的刚强,又有不与世俗妥协的孤傲。例如唐代白居易《自题写真》中“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即表达自身性格刚直、难以融入世俗的志趣。

  3. 文化内涵与评价

    • 在儒家思想中,“狷”并非贬义,而是与“狂”互补的品德。孔子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两者均高于毫无原则的“乡愿”。
    • 历史文献中,“刚狷”多用于褒扬文人或士大夫的气节,如金代元好问记载的“性刚狷,自神其艺,不轻与人”,强调其坚守原则的品格。
  4.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下,“刚狷”仍用于描述性格刚直且不随俗浮沉的人,但需注意语境。过度“狷”可能被误解为固执或不合群,需结合具体行为判断其褒贬。

“刚狷”融合了刚正与清高两种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诠释,既强调道德坚守,也包含对世俗的疏离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抱娃娃巴掌备列避开兵不厌诈宾客柏拉图彩色惭骇扯翻沉疴尘虑抽解厨吏耽迟电子器件彫虫篆刻条荡丁妻断袖之契番文沸脣夫倡妇随赋敛高斯工分骨朵直含蓼问疾红旆宏气涣泮环瀛活靶奸乱交输晋级禁文酒算积庾军赋巨唐莲藕鲁阳路易劘砺魄荡魂摇群体凝聚力麴神山简兴生动活泼盛力时风四库全书随斜廷疏同学録维错污抔携角析骨而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