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疏的意思、廷疏的详细解释
廷疏的解释
在朝廷上向皇帝面奏。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梅尧臣》:“《倦游杂録》载, 唐介 为臺官,廷疏宰相之失, 仁庙 怒,謫 英州 别驾。”
词语分解
- 廷的解释 廷 í 封建时代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朝(俹 )廷。宫廷。廷杖。廷试(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廷对(a.在朝廷中当众对答;b.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 笔画数:; 部首:廴; 笔顺编号: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网络扩展解释
“廷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 含义:指官员在朝廷上直接向皇帝当面陈述或奏报的行为。其中“廷”指朝廷(即君主处理政事的场所),而“疏”在此处为动词,意为“分条陈述”或“上奏”。
- 近义词:面奏、廷对。
2.历史背景与出处
-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梅尧臣》,记载了北宋官员唐介因在朝廷上弹劾宰相过失,触怒宋仁宗而被贬至英州的事件。原文提到:“唐介为臺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庙怒,謫英州别驾”。
3.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对君主或重臣的直言进谏,尤其是涉及弹劾、纠察等严肃场合。例如弹劾权臣失职、提出政策建议等。
4.文学用例
- 在诗词中也有出现,如宋代刘克庄的《送陈郎玉汝之官二首》中写道:“径趋乌幕远,渐向鲁廷疏”,借“廷疏”暗指官员履职的庄重场景。
5.补充说明
- “疏”作为单独的词,还可指古代臣子分条陈述的文书(如上疏),或对经典文献的注解(如《十三经注疏》),但“廷疏”更强调当面的口头陈述。
总结来看,“廷疏”是古代政治活动中官员与君主直接沟通的重要形式,体现了传统官僚体系中的谏议制度。
网络扩展解释二
《廷疏》的意思
《廷疏》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官员在廷议上所撰写的辞章或奏疏。
拆分部首和笔画
《廷疏》的部首是“廴”(yǐn), 总共6个笔画。
来源
《廷疏》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场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朝廷有许多官员,在重大决策和政治事件上,他们会使用笔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文书被称为“廷疏”。
繁体
《廷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廷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廷疏》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廷疏」。
例句
1. 官员们密切关注国家大事,纷纷撰写《廷疏》呈交给皇上。
2. 这份《廷疏》中列举了种种问题和解决方案。
组词
廷疏表、奏疏、辞章
近义词
奏疏、表章
反义词
授状、恩状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