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布怨的意思、布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布怨的解释

谓广招仇怨。《汉书·谷永传》:“有司奏请加赋,甚谬经义,逆於民心,布怨趋祸之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布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散布怨恨,施暴政招致民愤”。该词由“布”(散布、施行)和“怨”(怨恨、不满)两个语素构成,常见于描述统治者失德行为的语境。

从语义演变角度分析,《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布怨于民”是最早的典型用例,指楚庄王通过横征暴敛导致民众积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载文》中进一步阐释:“布怨之政,乃亡国之渐”,强调这种行为对国家统治的危害性。

在近现代语言应用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章太炎《国故论衡》将“布怨”与“苛政”“虐民”列为同类政治失范行为。现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将其释为“施行招致怨恨的政策”,与“施仁”“布德”构成反义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属于文言雅言范畴,在现代汉语日常交际中已不常用,但在历史研究、古代文献解读领域仍具学术价值。其语义特征包含[+政治行为][+负面效应][+群体怨恨]等义素,与当代政治学术语“合法性危机”存在概念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布怨”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广泛散布怨恨或招致多方不满,常用于描述因不当行为引发群体性负面情绪的状态。该词由“布”(散布)和“怨”(怨恨)构成动宾结构,强调行为导致的广泛对立。

二、出处与文献例证

最早见于《汉书·谷永传》:“有司奏请加赋,甚谬经义,逆於民心,布怨趋祸之道也。”此处批评增加赋税的政策违背民心,成为招致怨恨的途径。

三、使用特点

  1. 语境:多用于政治、政策等公共领域,强调行为引发的广泛负面影响。
  2. 词性:动词性短语,可作谓语(如“此举布怨于民”)或宾语(如“恐成布怨之道”)。
  3. 现代延伸:可引申至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等场景,指因决策失当引发集体不满。

四、近义与反义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分析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邦彦避青骢茶花赋斥土穿札春风忖思粗书彫侈敦洽读书反隅丰岸奋勇蒶藴公案学故步自画归责宏大华冠嘉平吉旦惊耀积勤酒官兰州大学梁夫人梁栈列食谩言贸卜没漂门情免役钱米粮磐石蓬莱貔狸强本弱支轻侮清涎仁智上都神识食不兼肉手脚韬敛腾掉同垣透光鉴托书外日万几握粟武陵蛮贤阁象谷小毛公谐熟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