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年少,年轻。《史记·曹相国世家》:“天下初定, 悼惠王 富於春秋, 参 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后汉书·乐恢传》:“陛下富於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李贤 注:“春秋谓年也。言年少,春秋尚多,故称富。”《北史·后妃传上·魏太武皇后赫连氏》:“太后以帝富於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餘章,又作《皇誥》十八篇,文多不载。”亦省作“ 富春秋 ”。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 韦生 富春秋,洞澈有清识。” 宋 王安石 《次韵叶致远》:“明时君尚富春秋,岂比衰翁远自投。”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忆当年, 周 与 谢 ,富春秋。”
“富于春秋”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人年少、年轻,强调年龄尚轻且未来岁月充裕。其中“春秋”代指年岁,“富于”即“富有”,比喻拥有较多的时光。
最早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后《后汉书》《北史》等典籍也沿用此词,如《北史》记载太后因皇帝“富于春秋”而作《劝戒歌》。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史记》《后汉书》等典籍或权威词典。
《富于春秋》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充满智慧和学识,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富于春秋》的部首是贝部,它的笔画数是12画。
《富于春秋》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卫风·硕人》中的一句诗:“居士之室,富于春秋。”
《富于春秋》的繁体字为《富於春秋》。
在古代,人们在书写《富于春秋》这个成语时,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字体和写法,但基本的字形是相似的。
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使自己富于春秋。
富贵、富庶、富饶、春秋笔法、丰富、学识丰富、经验丰富
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无知、浅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