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notation;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ancient texts] 古籍的注解
指注释文义。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宋 苏辙 《初发嘉州》诗:“云有古 郭生 ,此地苦笺注。”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重修郑公祠碑》:“﹝ 郑公 ﹞所学《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笺注百餘万言。”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综其体制,约为四类:纪述之文也,笺注之文也,议论之文也,比赋之文也。” 瞿秋白 《文艺杂著·涴漫的狱中日记》:“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
同“ 笺注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其后 郑玄 之徒,笺註训释,不遗餘力。”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李 、 杜 、 韩 、 苏 不斤斤於分音列谱,何也?空诸一切,而后能以神气孤行;一涉笺註,趣便索然。”
“笺注”是对古籍进行注释的术语,特指在前人注解基础上的补充、订正和考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笺注”指对古籍文本的注释,尤其侧重对前人注解的完善与修正。例如,唐代韩愈在《施先生墓铭》中提到“笺注纷罗,颠倒是非”,说明其具有辨析前人注解的功能。
与其他注释的区别
核心特点
笺注注重考据,常引用文献追溯词语或典故的出处,如清代阮元在《小沧浪笔谈》中提到郑玄对经典的笺注“笺注百余万言”,体现了其学术深度。
应用实例
现代意义
笺注不仅是古籍研究的基础工作,也为现代读者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桥梁,如对古代诗歌的笺注可转化为新诗形式,促进传播。
“笺注”是古籍注释中兼具考订与创新的学术方法,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考证进行综合解读。
《笺注》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它通常表示对文本进行注解和评述的意思。作为一个名词,它指的是对文章、书籍、文献等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并加以注释的行为或者结果。
《笺注》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其中,第一个部首是“竹”,第二个部首是“十”。整个词语的总笔画数为12画。
《笺注》一词的简化字形源自于繁体字形。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篘註」。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大致与现代写法相似。 主要区别在于筆画部分,古时的写法使用的是繁体字,其中“竹”的部首相对复杂一些。
1. 他花了很多时间重新整理了这本古籍,并对其中的难懂之处进行了详细的《笺注》。
2. 这部小说的《笺注》被称为是该作品的最佳解读,深受读者喜爱。
其他和《笺注》相关的词语包括:
1. 组词:批注、评注、注释
2. 近义词:注解、议论、评析
3. 反义词:原文、正文、无批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