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钱的意思、铜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钱的解释

[copper cash;copper coin] 圆形的方孔钱,为古时铜质辅币

详细解释

(1).古代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价值最小。历代通用,但形制不一。 清 代末年使用铜元后,逐渐停止流通。《史记·平準书》 司马贞 述赞:“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摸到门里,只见一人醉倒在牀,脚后却有一堆铜钱。”《西游记》第五九回:“ 大圣 拔根毫毛,变个铜钱,问那人买糕。” 丁玲 《母亲》:“我们三老爷平日在世……拿银子当铜钱花。”

(2).泛指钱财、钞票。《水浒传》第一○四回:“ 李助 是个星卜家……一味撮合山,骗酒食,赚铜钱。” 鲁迅 《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相骂声中失土地,相骂声中捐铜钱,失了土地捐过钱,喊声骂声也寂然。” 沉从文 《萧萧》:“﹝ 萧萧 ﹞梦到后门角落或别的什么地方捡得大把大把铜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钱是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货币形态,其核心特征为圆形方孔的铜质铸币。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进行权威解析:


一、基础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

铜钱(tóng qián)指古代以铜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自秦朝统一币制后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6页。


二、历史形制演变

  1. 形制起源

    • 战国时期出现圆形铜币(如圜钱),秦朝将“半两钱”定为标准,确立外圆内方形制。
    • 方孔设计:便于铸造后打磨毛边(称“锉钱”),提升效率。
  2. 重量与铭文演变

    朝代 代表钱币 特征
    汉代 五铢钱 首次以重量命名(约3.25克),沿用700余年
    唐代 开元通宝 废除重量命名,以“通宝”“元宝”为铭文模板
    明清 制钱 官铸标准铜钱,区别于私铸“劣钱”

    来源: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三、文化符号内涵

  1. 民俗象征

    • 压胜钱:非流通的“花钱”用于辟邪、祈福,如铸“天下太平”吉语的宫钱。
    • 谐音文化:因“钱”与“泉”通(喻财源如泉涌),古称“铜泉”。
  2. 语言影响

    • 衍生词汇如“钱眼”(指方孔)、“孔方兄”(戏称货币),见《辞源》修订本。
    • 成语“一钱不值”反映其作为价值尺度功能。

权威参考文献

  1.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3. 丁福保. 《古钱大辞典》. 中华书局, 1982.
  4. 王贵忱. 《中国钱币史话》. 文物出版社, 2015.
  5.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 2015.

网络扩展解释

铜钱是中国古代流通的货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铜钱是古代铜质辅币,主要为圆形方孔形制,历代通用但形制不一。其铸造历史从秦汉延续至清末民初,直到铜元出现后逐渐退出流通。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铜钱取代金属称量货币(如贝币、布币)。
  2. 材质与形制:多为铜合金铸造,圆形方孔设计象征“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民间也称“孔方兄”。
  3. 流通时间:自秦半两钱至清末“宣统通宝”,跨度超过两千年。

三、词义延伸

  1. 狭义:特指圆形方孔铜币,如《史记》中记载的“半两钱”。
  2. 广义:泛指所有铜质货币,包括先秦刀币、布币及清末机制铜元。
  3. 引申义:代指钱财或钞票,如《水浒传》中“赚铜钱”、《鲁迅文集》中“捐铜钱”的描述。

四、文化与社会影响

铜钱不仅是经济工具,还承载民俗寓意(如佩戴辟邪),并衍生出“摇钱树”“压岁钱”等文化符号。


如需了解具体钱币价格(如中提到的顺治通宝价格),可参考考古或收藏类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不挨别字材力侧不棱乘兴而来床头钱出价淳明翠以羽殃身徂阴打唤电磁铁独胆独个贰醮防边番芋纷红骇绿伏输杠衣官第鸿门宴火柱强嘴拗舌骄倦藠子絜诚揭孽惊才絶艳浪头李铁拐龙潭虎穴路规卖厅角埋头工作摩娑眸瞩赔小心辟阳之宠戚辅倾诉亲穆秋光日三竿双清殊方绝域蜀罗思愆四姓小侯隋唐演义田父野叟统子微讽无地自厝无多子衔环纤弯晓月谐稳挟细拿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