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鲈脍的意思、鲈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鲈脍的解释

亦作“ 鱸鱠 ”。鲈鱼脍。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芋羹真底可,鱸膾漫劳思。” 元 朱希晦 《和韵简天则上天》:“故乡鱸鱠牵归思,近砌蛩声搅夜眠。” 明 王世贞 《送顾舍人使金陵还松江》诗:“汝岂因鱸膾,吾曾识凤毛。”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八:“当年起草侍明光,鱸鱠娱亲请尚方。”参见“ 鱸鱼膾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鲈脍(lú kuài)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典词汇,特指切细的新鲜鲈鱼肉。该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因西晋文学家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而成为士人寄托乡愁、表达归隐之志的经典意象。

从词义结构分析,“鲈”指代鲈鱼,属鲈形目鱼类,肉质鲜美;“脍”为会意字,本义指切细的肉食,《论语·乡党》即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记载。二字组合后,既包含具体食材属性,又承载着文化象征意义。

在文学语境中,鲈脍常与“莼羹”并称,如《世说新语·识鉴》载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乡。宋代苏轼《水龙吟》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更深化了这一意象的隐逸内涵。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诗词赏析及饮食文化研究,如《中国烹饪史稿》考证古代鲈脍需佐以金橙酱调味。

网络扩展解释

“鲈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ú kuài,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词义解析

  1. 字面含义
    指用鲈鱼切成的细片(即“脍”),特指江南地区的特色菜肴。该词亦作“鲈鲙”“鲈鱼脍”,常与“莼羹”并称,如“莼羹鲈脍”。

  2. 文化意象
    源于《世说新语》中“张翰思鲈”的典故:西晋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辞官归隐。后世以“鲈脍”象征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称为“莼鲈之思”。


文学引用与用法


延伸意义


“鲈脍”既是具体菜肴,更是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乡土和自由生活的深切情感。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世说新语》《晋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比拔钉子百子图班虎贝多罗闭门却扫才貌双绝瞠愕吃吃存济错薪胆守大战玷秽冬夫独门儿耳扒丰膳辅圣干策策各养的各疼公司解散乖背横徵苛役画幡黄棘降祚兼品坚穷交讼假造今律矜奇炫博金叶子格决议叩刀纍人刘豫州马铁梅三女将暴晒晴霁请靓请顺倾瞩琴瑟和谐取累诎抑三汤五割送锅特得瑱紞铁石人腿肚子讬兴物腐虫生忤视下眼觑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