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朗鉴的意思、朗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朗鉴的解释

明镜。 晋 陆机 《君子行》:“朗鉴岂远假,取之在倾冠。”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使夫承兰风以倾柯,擢清波以遣秽者,若沉景之应朗鉴,方圆之赴规矩。”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诗:“羣贤无邪人,朗鉴穷清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朗鉴是汉语复合词,由“朗”与“鉴”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明亮清晰的镜子,后引申为明察、洞察之意。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演变及权威引用角度分述:


一、字义解析与基础释义

  1. 《说文解字》释为“明也”,本义指光线充足、明亮,引申为清晰、通达(如“朗朗乾坤”)。

  2. 原指青铜镜(《说文》:“鉴,大盆也,一曰镜”),后衍生为“审察、借鉴”之义(如“以史为鉴”)。

  3. 复合义

    “朗鉴”结合二者,字面意为“明亮的镜子”,比喻透彻的洞察力或公正的评判。

    例证:

    《晋书·乐志下》:“朗鉴悬景,焕映璇台。” (指明亮的镜子高悬,光辉映照玉台)


二、引申义与文学化应用

在古典文献中,“朗鉴”常以比喻形式出现,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或对他人的公正评价:

  1. 明察秋毫

    如唐代李白《送杨少府赴选》诗:“群贤无邪人,朗鉴穷清深。” 喻指贤者具备透彻的辨识力。

  2. 公正评判

    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朗鉴岂远假,揽涕望风烟。” 暗含对历史明鉴的期许。

  3. 文学批评术语

    在文论中,“朗鉴”指清晰客观的鉴赏标准,如《文心雕龙》主张批评需“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即具朗鉴精神。


三、权威文献与引用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释“朗鉴”为“明镜”,并引《晋书》例证(链接:汉语大词典·朗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朗鉴”词条,释义为“明亮的镜子;比喻高明的识见”(链接:古代汉语词典)。

  3.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提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强调批评需积累“朗鉴”之力(链接:文心雕龙全文)。


四、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朗鉴”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语境:

“朗鉴”由具象的明镜演变为抽象洞察力的象征,承载汉语“以物喻理”的思维特色,其权威释义可溯至《晋书》《文心雕龙》等经典,并在现代学术语言中延续生命力。

网络扩展解释

“朗鉴”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由“朗”(明亮、清晰)和“鉴”(镜子、审察)组成,直译为“明镜”。
    例如《乐府诗集》中“朗鉴岂远假,取之在倾冠”即用此意。

  2. 引申含义
    常比喻贤者的洞察力或高洁的品性,如李白诗句“羣贤无邪人,朗鉴穷清深”。


二、文献用例

  1. 古代诗文

    • 晋代陆机《君子行》:“朗鉴岂远假,取之在倾冠”。
    • 葛洪《抱朴子》:“若沉景之应朗鉴,方圆之赴规矩”,比喻事物顺应规律。
  2. 历史典故
    个别文献中“朗鉴”也用于人名,如《查字典》提到的后燕历史人物慕容朗、慕容鉴,但此属特定语境。


三、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朗鉴”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其核心意象“明镜”可引申为清晰的判断力或公正的评价,例如:“他的点评如朗鉴,直指问题本质。”

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汉典或《乐府诗集》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扳子荜路逋孽惨绿年华槽房策命逞凶肆虐成衣春歌次序倒君笃亮繁多覆笭改装功耗光饰贵谷鬼佬邯郸曲函掩荷荷候者虎文韔詃诱甲伍街面上节足经济特区稷禼翁隽朗科生客踪陋巷箪瓢緑萼命途多舛侔德曩贤闹宗派蹑跨佞幸清斋七香宝辇羣司蹂损设熬沈淫十二哲耍骄顺拢死声淘气讼棍天底天凝地闭天应小廉曲谨小秦君校舍颵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