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鸕鶿杓 ”。刻为鸬鹚形的酒杓。 唐 李白 《襄阳歌》:“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王琦 注:“ 杨齐贤 曰:鸕鷀,水鸟,其颈长,刻杓为之形。” 宋 辛弃疾 《蓦山溪》词:“病来止酒,辜负鸕鶿杓。” 明 徐渭 《钱王孙饷蟹》诗:“百年生死鸕鷀杓,一壳玄黄玳瑁膏。”
鸬鹚杓(音lú cí sháo)是古代一种酒器,其名称源于其独特的造型设计。以下从定义、形制、文化意涵等方面综合解释:
鸬鹚杓是一种刻为鸬鹚(水鸟)形状的舀酒工具,主要用于从酒樽等容器中挹取酒液。其名称直接关联鸬鹚鸟的长颈和喙部特征,体现了古人将自然物象融入日常器物的设计智慧。
现存实物可见于唐代墓葬出土文物(如河南偃师杏园唐墓),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亦藏有类似银器。这类器物反映了唐代手工业的精湛技艺和酒文化的繁荣。
鸬鹚杓既是实用酒器,也是文化符号,其设计融合自然仿生与艺术装饰,并在诗词中成为豪放饮酒的经典意象。如需进一步了解实物细节,可参考唐代墓葬考古报告或博物馆藏品记录。
《鸬鷀杓》(lúcí sháo)是一个中文词语,指的是一种古代的捕鱼器具。它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鸬鷀”和“杓”。
《鸬鷀杓》的拆分部首依次为鸟、鸡、木。涉及到的笔画数为16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较为简单。其中,“鸬鷀”指的是一种水鸟,也叫苍鹭,具有捕鱼的能力。而“杓”指的是一种广口大肚的舀勺,用于捕捞鱼类。
《鸬鷀杓》的繁体字为「鸬鷀杓」。
在古代,词语《鸬鷀杓》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异。例如,“鸬鷀”可能写作“鸬鸟”或“鹭鸶”,而“杓”可能写作“勺”。
1. 他使用鸬鷀杓捕鱼技术娴熟,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2. 这个博物馆陈列了许多古代的捕鱼工具,其中就包括了鸬鷀杓。
与《鸬鷀杓》相关的组词有:
鸬鷀捕鱼、捕鱼器具、苍鹭、广口大肚的勺子
与《鸬鷀杓》近义的词语有:
鱼叉、渔网、鱼钩
与《鸬鷀杓》反义的词语有:
渔民、渔船、渔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