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末译词。指国家设的科学研究机构。 郑观应 《盛世危言·法国激励人材说》:“ 法国 巴黎斯 京城,向有格物大舘。岁出诸题,重加奬赏,令人作论或著书。”
“格物大舘”是清末时期出现的译词,指国家设立的科学研究机构。以下从定义、出处、词语解析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背景
该词特指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科学制度时,对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译称。例如法国巴黎的学术机构曾被郑观应译为“格物大舘”,其功能是通过设置学术课题并给予奖励,激励学者开展研究(出自《盛世危言·法国激励人材说》)。
2. 词语构成解析
3. 历史意义
这一译词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西学中释”的典型模式,即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构建现代科学话语体系,属于中西文化交融的语言产物。
注:现代规范写法为“格物大馆”,当前权威词典如汉典已收录该词条注音(gé wù dà guǎn)。
《格物大舘》(读音gé wù dà guǎn)是一句成语,意为“为了研究事物的真实本质而进行实际探索和研究”。它源自《礼记》中的《大学》一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学说之一。
《格物大舘》的拆分部首是“十”和“广”,其中“十”是部首,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与意思,而“广”是偏旁,表示与眼睛相关的意思。整个字的笔画数为15画。
《格物大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中的一段话:“是故建言有始也者,如参与乎己者,则小大由之,而胁肩佚于间蓍之间矣。如呼天之蓬生,其德(迪)以汗漫。如浼而不濡,则有为者多矣。”这段话意为要建言的人需要亲自参与到实际的事物中去,才能由小事逐渐扩大。孔子以此来强调实际观察和经验的重要性。
《格物大館》的繁体字为“格物大館”,发音与简体字相同,只是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格物大舘》的古代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字形的细节和结构。然而,毛笔书法的变化并不会改变字的基本意思。
1. 学习者应该在实践中,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实现《格物大舘》。
2. 他热衷于科学研究,始终坚持《格物大舘》的精神。
格物、大舘
实践探索、实证研究
空谈理论、纸上谈兵
草台常道车戏出世法翠盈盈搭伏戴鹖道貌俨然打牙逗嘴吊场东海东山非生产劳动風向顾护黑漆燎光怀恶话匣子虎班虎穽壶峤健倒监州讥駡惊耳金罂子九人渴鴠乐祸不悛了事痴零吃灵煦六鼓六甲天书马式强中更有强中手敲门甎清妥青荇清员侵收岖崟仁心仁闻入宝山而空回生金审理食盒十三史收拊衰王倏闪泰姬陵调达亭候委虵帷扆圩子武露鰕酱香火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