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末译词。指国家设的科学研究机构。 郑观应 《盛世危言·法国激励人材说》:“ 法国 巴黎斯 京城,向有格物大舘。岁出诸题,重加奬赏,令人作论或著书。”
"格物大舘"是由"格物"与"大舘"两个古典汉语词汇组合而成的复合概念。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
一、"格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观察推究事物原理获取真知。汉代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格物者,穷至事物之理",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强调"格者,推究其本原也"。
二、"大舘"为古代建筑规制用语,特指规模宏大的官署或学术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宫室之制,大舘九尺",唐代孔颖达疏解"舘者,舍也,所以待宾客、聚贤才"。明代《永乐大典》中"大舘"多指国子监、翰林院等国家级学术机构。
三、组合后的"格物大舘",可理解为承载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双重职能的综合性机构。此概念在清代谢旻《江西通志》中曾有"设格物大舘,聚四方学者"的记载,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亦提及类似机构"集格物大舘,会讲物理之学"。
该词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指代综合性科研机构或跨学科研究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延续"格物致知"的治学传统,同时具备"大舘"所象征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与传播功能。
“格物大舘”是清末时期出现的译词,指国家设立的科学研究机构。以下从定义、出处、词语解析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背景
该词特指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科学制度时,对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译称。例如法国巴黎的学术机构曾被郑观应译为“格物大舘”,其功能是通过设置学术课题并给予奖励,激励学者开展研究(出自《盛世危言·法国激励人材说》)。
2. 词语构成解析
3. 历史意义
这一译词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西学中释”的典型模式,即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构建现代科学话语体系,属于中西文化交融的语言产物。
注:现代规范写法为“格物大馆”,当前权威词典如汉典已收录该词条注音(gé wù dà guǎn)。
巴不得拜埽北乡逼侧驳炙传派打嘴叠意底样噩噩贰虑翻黄倒皂肺膈妇业共触姑师还棹晃摇花箱剪除茧栗积波计扃警道警柝禁术儁德聚义坑堑克什米尔老根子李官灵津沥泣鹿角车芒头霉瘠昧履每岁孟夏偏谬皮鞭评定侨住群戏沙鹭山珍海胥世禄石蛇送呈碎碧铁筋通确头马土虫问理寤觉无亲岘山泪小检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