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监察州县。 唐 薛能 《荔枝诗》:“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
(2).指监察州县之官。 元 虞集 《户部尚书马公墓碑》:“公行部,劾治其暴横者监州一人。”
(3). 宋 代于诸州置通判,亦称监州。 宋 范仲淹 《送向综国博通判桂州》诗:“通籍三公后,监州 五岭 深。”
“监州”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解释如下:
监察州县(动词性职能)
指对州县地方行政的监督职责。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唐代,如薛能《荔枝诗》中“岁杪监州曾见树”,描述地方官员监察州县时观察到荔枝树的场景。
监察州县之官(官职代称)
指具体负责监察州县事务的官员。元代虞集《户部尚书马公墓碑》记载“劾治其暴横者监州一人”,说明监州作为官职行使监察权。
宋代通判的别称
宋代在诸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处理政务并监督州官,被称为“监州”。如范仲淹相关记载提到通判的职能,这一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南朝临时代理职务
南朝时期,若某州无刺史,朝廷会派遣官员“监某州事”,简称监州,属临时代理职务,地位低于正式刺史(见《南齐书·陆慧晓传》)。
补充说明:监州的职能随朝代演变,从临时代理(南朝)到固定监察官(宋元),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权对地方治理的逐步强化。需注意区分其作为动词(监察行为)与名词(官职)的不同语境。
监州(jiān zhōu)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监”和“州”两个字组成。
“监”字拆分的部首是“皿”,总共有9画;“州”字拆分的部首是“川”,总共有6画。
“监州”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意为地方官署所在地。
《湖南府志》中的繁体写法为「監洲」。
古代以及民国时期,有人使用「監洲」、「監州」等写法来指代监州。
1. 因为监州设有监牧,所以经管的牲畜非常安全。
2. 监州民俗淳朴,很多游客前来体验。
监察、监狱、监控、州长、州府
行辕、府治
客座、海外
白幕百隟标船蔽美壁钟播降不言惨绝人寰璨烂操笔柴粟超次踔然躇跱刺心刻骨倅倅猝然打当面鼓电瓶雕悍堆积山二江饭饲烦纡愤积鼖镛覆颠谎报欢亲荐进叫呶九牛二虎之力钜贤科名人叩打袴包脑枯梗老寡楞闪颟顸爬伏佩瑱片鳞只甲擗踊拊心陂陁谦撝绮楼轻轨清盘入缵商和善睐顺贞澹台玩延香江乡贤祠显名小腿夏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