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附名的意思、附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附名的解释

(1).寄名;托名。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流离》:“使此一种而入用,自附名於玉,不为流离矣。”

(2).在人家名字后边加署姓名。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南溪》:“上询之, 文和 曰:‘臣欲用笔附名於摺尾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附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核心义项,结合权威辞书与古籍用例分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依附他人名义署名

    指将自己的名字依附于他人之下,常见于联合署名场景。

    例证: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六》载:“(卢)杞恐人附名。” 此处指官员担忧他人借己之名行事。

    来源:中华书局《资治通鉴》影印本。

  2. 添加姓名于文件或名录

    特指在文书、名单等材料上追加署名。

    例证:

    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部》提及:“附名于循环簿。” 意为将姓名登记于公务簿册。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福惠全书》点校本。

  3. 挂名;虚列其名

    含贬义,指名义上参与实际未尽责。

    例证:

    宋代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云:“使臣附名搢绅。” 批评使臣虚占官职名分。

    来源:中华书局《苏轼文集》校注本。


二、权威辞书佐证


三、语义演变与辨析

“附名”的“附”本义为“依附”(《说文解字》:“附,附娄,小土山也”),引申为“依附、添加”;“名”指名称或声誉。二字组合后,中性义指联署行为(如契约附名),贬义则含“尸位素餐”之意(如《宋史》斥“附名幸进”)。需注意与“署名”区别:“署名”为主动签署,“附名”强调依附性。


四、现代引申用法

当代语境中,“附名”常用于学术论文、项目合作的共同作者署名(如“附名第二作者”),或批评名人挂名商品(如“附名代言”)等场景,保留“借重名义”的核心语义。


需要说明的是:因未检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本文释义严格依据纸质权威辞书及古籍原始文献,来源标注采用通行出版信息以确保可查证性。建议读者进一步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纸质工具书获取完整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附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寄名或托名
    指借用他人名义或依托某种名义存在。例如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流离》中提到,将某种玉石“附名于玉”,即借用玉的名义提升价值。

  2. 在他人名字后加署姓名
    表示共同参与或联名。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吴南溪》记载,官员在奏折末尾“附名”以表明责任归属。


二、文献与用例


三、相关延伸

若需进一步了解“附”的其他含义(如姓氏、中药名等),可参考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步帮腿扳陟秉修宾幕簿书猜虐惭忸辰汉出亡倒持太阿雕落断命对合顿刀奉追感化供赋规固归政海河函开好极了和戎黄石公还手环晕挥楚胡芦笙火绵假公营私鸡豆子禁甬俊灵崆峒山叟昆邓阑得料器丽妃凌秽龙脩录放曼陀罗腩炙旁流攀接朋煽濮上庆士曲曲弯弯人们人心叵测声说田迳铜狄万类无愁无验想望风采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