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出亡的意思、出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出亡的解释

[leave one's country as a political refugee] 出走,逃亡

果以富得罪出亡。——司马光《训俭示康》

详细解释

出逃;逃亡。《墨子·非命上》:“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送,此上之所罚,百姓之所非毁也。”《史记·伍子胥列传》:“ 昭王 出亡,入 云梦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晋 公子 重耳 出亡,及 柏谷 ,卜适 齐 。” 宋 苏轼 《庄子祠堂记》:“ 楚 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窃意 建文 既出亡四十载,幸以无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出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逃亡到外地或国外,通常指为了躲避灾祸、迫害或政治斗争而被迫离开故土或原居地。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与构成:

    • 出: 本义为“从里面到外面”,引申为“离开”。
    • 亡: 本义为“逃跑”、“逃亡”,引申为“失去”、“死亡”(在此语境下主要指“逃亡”)。
    • 组合义: “出亡”即“出逃”、“逃亡”,强调离开原居地或本国,流亡在外。它描述的是一种被迫的、非自愿的迁移行为,目的是躲避某种危险或不利处境。其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流亡”非常接近。来源: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出”、“亡”及“出亡”词条的释义。
  2. 历史渊源与经典出处:

    • “出亡”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早有使用,尤其是在描述政治人物因失势、避祸而逃亡他国或他乡的史实时。例如: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因骊姬之乱被迫“出亡”的故事:“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出亡”二字,但“奔狄”即“出亡狄国”之意,是后世叙述此事件常用“重耳出亡”的源头。来源:《左传》原文及历代注释(如中华书局版《春秋左传注》)。
      • 《史记》等史书中也大量使用“出亡”来描述类似事件。来源:《史记》相关传记(如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用法与语境:

    • “出亡”通常用作不及物动词。
    • 其主语可以是个人(如君王、贵族、政治犯、避难者),也可以是群体。
    • 常与表示目的地或逃亡原因的词搭配使用,如“出亡在外”、“出亡他国”、“避祸出亡”、“被迫出亡”。
    • 带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和历史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如“逃亡”、“流亡”高,但在叙述历史事件或特定语境下仍会使用。

“出亡”意指因躲避灾祸、迫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原居住地或本国,逃亡到外地或外国。它是一个具有历史积淀的词汇,常见于史书典籍中,描述的是非自愿的、为求生或避祸而进行的迁移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出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解释

出亡(拼音:chū wáng)指因政治、安全等原因被迫离开原居地,逃亡或流亡到其他地方。这种行为通常与保护生命、自由或权益相关,常见于躲避迫害、战乱或政治危机等情境。


二、详细释义

  1. 核心含义
    强调因外部压力(如政治迫害、犯罪、战乱等)而主动逃离,带有被迫性。例如《训俭示康》中“果以富得罪出亡”,即因财富招致祸患而逃亡。

  2. 历史与文学用例

    • 《墨子·非命上》提到“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送”,指君主遇险时臣子不追随。
    •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楚昭王“出亡,入云梦”,描述君主因战乱逃亡。
  3. 近义词与翻译

    • 近义词:逃亡、流亡、出走。
    • 英文翻译:flee, live in exile, escape。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近现代用法,可参考《训俭示康》《墨子》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不吃烟火食采辑裁云翦水乘凉逞奇稠庶答理蹈常习故颠颠倒倒调率调虚嚣逢君之恶風掃服驭干错官位韩张豪率胡溜捡漏近卫觉剑口水话枯龙栏柜峦壑密致莫辨楮叶募役拈指懦衿刨花剽声泼辣遣制轻轨嵚崎历落秋吹屈柔取死人自为政容头过身三寝山塘石山水滴石穿斯须碎首糜躯俗网天下莫敌通商惠工土堦鷋鸠屠裂豚臑外氏暐鞾文衡诬禄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