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持太阿的意思、倒持太阿的详细解释
倒持太阿的解释
见“ 倒持泰阿 ”。
词语分解
- 倒持的解释 见“ 倒持泰阿 ”。
- 太阿的解释 .古宝剑名。相传为 春秋 时 欧冶子 、 干将 所铸。《战国策·韩策一》:“ 韩 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鵠雁,当敌即斩坚。”《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专业解析
"倒持太阿"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将宝剑的剑柄交给他人,自己却握住危险的剑刃。比喻轻易将权柄授予他人,自己反受其害。该成语强调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性,警示人们不可将关键权力或资源拱手让人,导致自身陷入被动或危险境地。
二、字源分解
- 倒持:颠倒着拿握,方向错误。
- 太阿(亦作"泰阿"):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期欧冶子、干将所铸,后成为权力和利器的象征。《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记载:"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来源:国学网·越绝书)
三、典故出处
成语典出《汉书·梅福传》:
"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西汉成帝时,外戚王氏专权。忠臣梅福上书谏言,以"倒持泰阿"比喻成帝将权柄(太阿剑的剑柄)交给外戚王凤(类比楚人),而自己却握着危险的剑刃。他警告皇帝此举会导致大权旁落,危及自身和社稷。(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汉书)
四、使用场景与引申义
- 政治领域:形容统治者昏聩,将国家权柄授予奸佞或外敌。
- 管理领域:指领导者错误授权,导致下属反制或局面失控。
- 日常生活:泛指因处置不当,使本应保护自己的事物(如资源、优势)变成伤害自身的工具。如《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指出:"后世用以比喻轻率授人以权柄,自招其祸。"(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五、权威词典释义佐证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释义为"倒拿着宝剑,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来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现代汉语词典)
- 《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倒持宝剑,将柄授人。比喻轻率授人权柄,自受其害。"(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六、延伸理解
该成语常与"授人以柄"连用,强化"主动将把柄或主动权交予他人"的含义。其反义概念可理解为"运筹帷幄"或"大权在握",强调对权柄的有效掌控。(来源: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
"倒持太阿"以生动的意象揭示了权力让渡的危险性,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权术与自保智慧的经典隐喻,其核心警示意义历久弥新。
网络扩展解释
“倒持太阿”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释义
倒持太阿(拼音:dǎo chí tài ā)指将宝剑“太阿”倒着拿,把剑柄交给他人,比喻轻率地将权力交给别人,导致自己反受其害。其核心含义是警示掌权者不可随意放权,以免失去控制。
二、出处与典故
- 历史文献:最早出自《旧唐书·陈夷行传》:“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镈(鳟)柄。”,用以劝诫唐文宗防范奸臣篡权。
- 延伸故事:春秋时期楚王信任侍卫陆琪,最终反被其害(该典故多见于民间传说,具体史实性待考)。
三、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动宾式结构,作谓语或定语。
- 感情色彩:含贬义,多用于批评决策失误或权力失控。
- 例句:清代薛福成曾用此典警示外交隐患:“不豫为之防,是倒持太阿以授之也。”。
四、同义词与变体
- 倒持泰阿:与“倒持太阿”同义,“泰阿”为同一宝剑的不同写法。
- 太阿倒持:词序调换,含义一致。
五、补充说明
- 发音注意:“阿”在此读“ē”而非“ā”。
- 现代应用:常用于政治、企业管理等场景,强调权力制衡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演变或具体典故,可参考《旧唐书》《汉书·梅福传》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日粮别裔步壛赤岸持后絺裘担缠道头艓子短韵防风风衢风艇纷郁浮轻匄施干婚罣虑古画圭窦庋置黑毵毵黑钨矿鸿才患至呼天家姬降表江梅践躐济济促促惊急里酒滓集邮册寄坐輆軩刻珉客座老奶奶膢腊盘花潜籁樵迳箧枕秋禊人本院儒书沈鲍甚者驶河狩岳巡方水田书礼隋珠弹雀堂报添祸天牛甜言蜜语望眼穿吴清源笑面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