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和戎的意思、和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和戎的解释

(1).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左传·襄公四年》:“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诸将耻於无功,莫敢言和戎者。” ********* 《杂感》诗之四:“策到和戎原辱国,功成不义反封侯。”

(2).犹和亲。指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结亲交好。 明 马銮 《明妃》诗:“安边无策始和戎,簫鼓含情出禁中。” ********* 《咏史》之三:“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和戎"是汉语历史词汇中具有特殊政治文化含义的复合词。该词由"和"(调和)与"戎"(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组合构成,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四年》记载的"和戎狄,国之福也"。其核心释义指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通过和平手段建立的政治关系。

从语义演变角度考察,《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与戎族媾和",特指通过联姻、盟约、馈赠等方式实现民族和解。这种策略在汉代发展为系统的"和亲政策",如《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汉高祖与匈奴单于"约为兄弟以和亲"。至唐代,《资治通鉴》载有"和戎之利有五"的著名论述,系统总结了边境贸易、文化互鉴等多元价值。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的使用呈现双重维度:既指具体外交策略(如王昭君出塞的和亲事件),也延伸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哲学理念。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和戎之道,贵在诚心",揭示其蕴含的儒家"以德服人"思想。清代考据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特别考释"戎"字的族群指涉范围,为理解该词的历史语境提供学术支撑。

现代辞书编纂注重其文化传承价值,《辞海》将其定义为"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方略",并指出该策略在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实际作用。敦煌出土的唐代《张议潮变文》等文献,更是实证记录了和戎政策在维系边疆稳定方面的具体实践。

网络扩展解释

“和戎”是古代中国政治与外交中的重要策略,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核心释义

  1. 外交媾和
    指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或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达成协议,停止军事冲突。例如《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晋献公采纳大臣建议,提出“和戎有五利”,强调通过政治手段稳定边疆。

  2. 和亲联姻
    特指封建王朝以联姻方式与少数民族统治者结盟,例如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明代诗人马銮在《明妃》中写道“安边无策始和戎”,即指此类通过婚姻维系和平的做法。


二、历史实例


三、语义关联

“戎”字本义为兵器,后引申为军事或少数民族(如“西戎”)。因此“和戎”本质上是通过非战争手段(外交或联姻)处理与“戎”相关的军事或民族矛盾。

别人正在浏览...

白鷢不教而杀不郎鼓不是寃家不聚头材调查处承先启后传述出线大肥喏大漠盗钞典司牴觕顶门立户反脣犯天下之不韪浮假疳积高垒光秃归省堠楼回行嘉表讲众挟书令金字久锢激哇眶睫间来势汹汹蓝田种玉纍絷敛揫立马盖桥凌并陵阳楼桑里鹿豕冥遯跑马卖解丕则敲枰齐步棋流衾裯不掩青乌垄融散手不干净锁士亭子间通滙通语投递晚发亡去王夏微约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