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记录财物出纳的簿册。《周礼·天官·小宰》“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汉 郑玄 注:“要会,谓计最之簿书。” 宋 苏轼 《谢秋赋试官启》:“方将区区於簿书米盐之间,碌碌於尘埃箠楚之地。” 清 刘大櫆 《乞捐输以待周急引》:“其取息几何,其已用及未用几何,登之簿书,岁终会计。”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说:上官如云,过客如雨,簿书如山,钱谷如海,朝夕趋陈检点,尚恐不及,苦哉!苦哉!”
(2).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汉书·贾谊传》:“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唐 李绅 《宿越州天王寺》诗:“休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 明 李东阳 《再哭体斋迭见慰哭子韵》:“山斗正悬天下望,簿书长绕病中身。”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宪驾经临,自当远接,只因簿书碌碌,致失郊迎,多有得罪。”
“簿书”是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分为以下两类,结合古籍引用及现代用法解释如下:
财物出纳的簿册
指古代用于记录财务收支的专用册籍,常见于经济管理场景。例如《周礼·天官·小宰》提到“听出入以要会”,汉代郑玄注“要会”即指这类簿书。
官署文书簿册
泛指官府中的公文、档案等文书,用于行政记录和事务管理。如《汉书·贾谊传》中批评官员“特以簿书不报”,即以簿书代指公务文书。
词源解析
“簿”字从竹,本义为登记事物的册子(如竹简),后引申为公文、案卷;“书”指书写或记录,合称强调其记录功能。
古代与现代用法
古代多用于官方场景,如巡察使处理“簿书委积”;现代可泛指各类记账或登记工作,但此用法较少见。
“簿书”既可指财务记录,也可指官方文书,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其读音为bù shū(非“bó shū”),注意与“书籍”类词汇区分。
簿书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竹和彡,总共有十五画。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用于形容记录和记账的文书。
在繁体中文中,簿书的写法是「簿書」。繁体字中的「書」表示书籍的意思,强调了簿书是一种记录和记载信息的工具。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簿书的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变化。根据《说文解字》,在古代的篆书中,竹的表示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彡的形状也可能会有变化。不过,不管写法如何变化,簿书的基本含义都是一样的,即指代记录和记账的文书。
下面是一些关于簿书的例句:
1. 他在簿书中仔细记录了每个客户的订单。
2. 这些簿书是我们公司过去五年的财务数据。
簿书还可以组成一些其他词汇:
1. 簿记:指记账和簿书工作。
2. 簿子:指细长形的记账本或记录本。
近义词:账簿、账册。
反义词:清单、概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