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佐酒的菜肴。《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稍事,设荐脯醢。” 贾公彦 疏:“脯醢者,是饮酒肴饈,非是食饌。”《隋书·礼仪志三》:“驾将至,委奠币,荐脯醢,加羊於軷,西首。” 唐 白居易 《斋毕开素》诗:“佐以脯醢味,间之椒薤香。”
(2).古代酷刑。处斩之后剁肉成泥。《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脯醢”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中。它由两个字组成:“脯”指干肉或肉干,常用于指代经过晾晒或腌制的肉类制品;“醢”指肉酱或剁碎的肉泥,常与祭祀或刑罚相关。组合后,“脯醢”在词典中通常解释为一种古代刑罚或食物形式,具体指将人或动物杀死后剁碎制成肉酱或干肉的过程,象征极端的酷刑或祭祀仪式。例如,在《史记》等史书中,它常被用来描述暴君对政敌的残忍处置,如“脯醢之刑”意指将人肢解后制成肉制品。
从词源和用法来看,“脯醢”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刑罚文化和饮食习俗。在刑罚语境下,它强调野蛮和威慑力;在食物语境下,它指代一种加工肉食的方法,但后者较少见。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定义,这些权威词典将“脯醢”列为历史词汇,强调其双重含义:一是作为刑罚的象征,二是作为古代食品的制备方式。
“脯醢”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ǔ hǎi(注音:ㄈㄨˇ ㄏㄞ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干肉(脯)和肉酱(醢),常用于古代宴饮场合作为下酒菜。
指将人处死后剁成肉酱或制成肉干的残酷刑罚。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礼》《史记》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释义。
安近包藏奸心波澜不糁采缋池溜冲正雕窭丢落斗储斗靡吨公里夺适梵宇飞幌讽励敢则耕寮国联暵热合格赫昈昈横越鸿伐鸿廓宦场豢扰虎踔魂胆郊祀积牒结夏九溪居间餽粮敛藏离阔隶习麦虋冬命在朝夕辟纑丕犹铺设戗面,戗面儿驱迮柔惠潸潸善逝势若脱兔十斋衰薄束缣同邦骰盆徒设顽驽无晓夜闲曹冷局闲雅写生珍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