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郊祀的意思、郊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郊祀的解释

(1).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汉书·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瘞地於北郊,即阴之象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鲍照<戎行>》:“孟冬郊祀月,杀气起严霜。”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至遇军国郊祀之大费,则遣使铲刷,殆无餘藏。” 清 毛奇龄 《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因获遍阅虎圈诸兽敬制长句纪事和高阳相公》:“从此郊祀播乐章,射乌格鹿非寻常。”

(2).《郊祀歌》的省称。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汉 世乐府,《七略》録为歌诗,上自郊祀,下讫里巷歈趣,皆见罔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郊祀是中国古代帝王在都城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国典仪式,其核心含义是通过特定的礼仪活动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与感恩,祈求国泰民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构成

    “郊”指都城之外的特定区域,“祀”即祭祀。合称指在郊外设坛献祭的宗教政治活动,对象主要为天地神灵。《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2. 祭祀对象

    以昊天上帝(天)与后土(地)为核心,扩展至日月星辰、山川社稷等自然神祇,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古代汉语词典》)。

二、历史渊源与礼制特征

  1. 起源与演变

    可追溯至周代《周礼》记载的“冬至祭天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泽”,汉代确立南北郊分祭制度,唐宋时期形成更为完备的礼仪程式(参考《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2. 仪式规范

    • 场所:南郊筑圜丘祭天,北郊建方丘祭地。
    • 祭品:以玉帛、牲畜、五谷为主,需符合“禋祀”(洁净焚烧)要求。
    • 乐舞:配合《云门》《咸池》等雅乐,体现“礼乐相济”思想(《礼记·郊特牲》载)。

三、文化意义

  1. 政治象征

    帝王通过郊祀强化“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如《汉书·郊祀志》载:“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彰显统治权威。

  2. 社会功能

    整合农耕文明对自然的崇拜,如《春秋繁露》所述:“郊祀致敬,重天赐也”,反映祈求风调雨顺的集体意识。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3. 彭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礼记·郊特牲》(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郊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仪式,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郊祀指古代帝王在都城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活动,其中南郊祭天、北郊祭地()。这是国家最高规格的「大祀」,与普通群祀相区别,体现了「承天之序」的核心政治理念()。

二、仪式特征

  1. 空间规制
    严格遵循方位象征:南郊设圆形祭坛象征天,北郊用方形祭坛象征地,体现「天圆地方」宇宙观()。
  2. 时间选择
    通常在孟冬(农历十月)等特定时日举行,如南朝江淹诗中「孟冬郊祀月,杀气起严霜」的记载()。
  3. 参与人员
    由帝王亲自主持,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参与,具有「绝地天通」的宗教独占性()。

三、政治文化功能

四、历史演变

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郊祀制度,唐代进一步完善,宋王安石提及郊祀时的财政调度问题,说明其始终与国政紧密关联()。明清时期仍保持此制,但仪式细节有所调整。

注:以上解释综合古代文献与祭祀制度研究,欲了解完整历史脉络可查阅《汉书·郊祀志》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刨床辨若悬河成材驰奔床帷从姊凋陨钝头笔鹅口白疮费心扶牀溉汲高弟给待宫角搆讦官生国财黑鼠喝拦黄巢起义惠书交款疾伶进笺进近镌黜俊捷亢轭滥职灵肉临终关怀乱了营陆风买托昧蔽门目炰哮品供迫强铺潦潜醢前宁人轻饶素放旗手搔动飒踏尚辞上漏下湿省额蜀犬吠日厮徒剔留秃圞同脉外径挖镶蓊茂五马六猴瞎吵八嚷小巧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