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敛藏的意思、敛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敛藏的解释

(1).犹殓葬。敛,通“ 殮 ”。《释名·释丧制》:“衣尸棺曰敛,敛藏不復见也。”《新唐书·崔彦曾传》:“既遇害,赂守卒,敛藏其尸。”

(2).收购储藏。 唐 陆贽 《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当稔而愿糴者,则务裁其价,不时敛藏。”

(3).收藏。《礼记·郊特牲》:“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凡宪令图牒、簿书案牘,皆当次比整齐,敛藏识别。”

(4).蕴藏。 宋 叶适 《<徐斯远文集>序》:“徐观笔墨轻重,以十一敛藏千百,虽铺写纵放,亦无怠惰剥落之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敛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收敛隐藏"的行为状态。从构词法分析,"敛"本义为收拢、聚集,《说文解字》释作"收也",引申为节制、约束之意;"藏"则指隐匿、贮藏,《玉篇》解为"隐也"。二字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语义,具体可从五个维度解析:

一、物质层面的贮藏行为

特指对实物资产的谨慎保存,如《汉语大词典》记载的"岁敛藏,平物价"用法,体现古代经济活动中对粮食等物资的季节性储藏智慧。此义项常见于农耕文明相关的文献记载。

二、精神维度的含蓄表达

在情感与思想领域,"敛藏"强调内在情绪的克制,如汉典网引宋代诗句"敛藏秋气肃,惨澹游云迟"中的意境,描绘了将深沉情感内敛于心的文人特质,与儒家"克己复礼"的修养观相通。

三、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描述

古典文学中常以"敛藏"摹写自然物的隐现状态,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冬日敛藏,待春萌发"的生物节律,既符合植物越冬特性,又暗含生命循环的哲学意味。

四、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概念

《周易》系统内"敛藏"与"发舒"构成阴阳互动关系,《周易正义》解"天地闭,贤人隐"时强调敛藏是"待时"的智慧,成为道家"韬光养晦"思想的语言载体。

五、艺术审美的表现技法

书画理论中特指笔墨的含蓄表达,清代《艺概》论及"作字须有敛藏之致",强调书法线条的收放平衡,与"藏锋"笔法形成互文关系,构成传统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敛藏”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该词主要有以下四类解释:

  1. 殓葬(通假字用法)
    指将尸体入棺安葬,此时“敛”通“殮”。例如《释名·释丧制》提到“衣尸棺曰敛,敛藏不復见也”,强调对遗体的处理。

  2. 收购储藏
    多用于古代经济场景,指囤积物资。如唐代陆贽在奏章中提及“当稔而愿糴者,则务裁其价,不时敛藏”,反映粮食储备策略。

  3. 收藏或隐藏
    既指具体物品的保存(如《礼记》中“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引申为抽象事物的收敛,如宋代曾巩主张对文书“次比整齐,敛藏识别”。

  4. 蕴藏(抽象含义)
    形容内在的积累或潜在特质。宋代叶适在文集中用“以十一敛藏千百”,比喻文学创作中浓缩精华的表达方式。

现代引申义:部分低权威性网页(如、8)提到该词可形容隐藏情感或意图,例如“敛藏悲伤”,属于对传统词义的扩展使用。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需查阅古籍时可参考《释名》《新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巾碑匠不做肉草猝蝉化吵殃子车行吃辛吃苦从适错戾丹田底行洞同钢板供支钩棘狗行狼心盥涤贯行钴弹袿襡故栖海底鸥儿贺信话法欢喜冤家辉熠货样剑轮荐扬井卤戢载浚壑愒息壼则略寝邻家吹笛六神不安买进卖出芒鞵秘谋密指蓬头赤脚平关中蜻蜓艇琼妃鋭士入直时货石亭蝨蚁树彩剔秃体致土山忘形之交宛若微贱无权仙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