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匹的缣帛。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村老皆醉饱,获束縑三千。”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二:“﹝ 姜道隐 ﹞尝於 浄众寺 方丈画山水松石, 宋 王庭隐 赠之束縑, 道隐 置於僧堂,拂手而去。”
“束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束缣”指整匹的缣帛。其中,“束”表示捆扎或整卷的量词,“缣”是一种细密的双丝浅黄色绢类织物,常用于古代书写、绘画或作为货币。
2. 文献用例
3. 文化背景补充
缣帛在古代是贵重织物,因质地细密、可长期保存,常被用作书画材料或重要礼品。因其价值较高,“束缣”也常用于表示大宗财物或酬谢。
若需进一步考证其他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释。
《束缣》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用绳子等束缚衣物或身体,限制自由。
《束缣》的拆分部首为「⺮」和「糸」,分别对应竹和纟两个偏旁。它的总笔画数为16。
《束缣》一词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在古代,人们常用绳子或布条束缚衣物,以防止它们散开或受到损坏。后来,这个词引申为用绳子等束缚或限制人的行动。
《束缣》的繁体字为「束縑」。
在古代,「缣」的字形较为独特,与现代的写法略有不同。当时,「缣」的上方是「絲」,下方为「糹」,两者相连构成了此字。
1. 他以束缣之力,将行李牢牢系在行李架上。
2. 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双脚经常被束缣在一起。
束缣可以和其他词语组成新的词汇:
1. 缣帛(指传统的织物)
2. 缣衣(指绑缚起来的衣物)
3. 束缚(指限制人的自由)
近义词是指与「束缣」意思相近的词语:
1. 束缚
2. 捆绑
3. 约束
相对于「束缣」,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1. 释放
2. 解脱
3. 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