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ke away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fig) take a drastic measure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军事上是指从根本上打败敌人的谋略
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出《汉书·枚乘传》:“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絶薪止火而已。” 明 戚元佐 《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叶圣陶 《城中》:“这当然可以,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中国古代成语,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广泛的应用场景,现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如下:
“釜”指古代炊具(锅),“薪”即柴火。字面意思是抽走锅底的柴火,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仅处理表面现象。例如,治理污染需控制源头而非仅清理表面()。该成语结构为偏正式,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
作为《三十六计》第十九计,其军事核心是避敌锋芒,削弱敌方根基。例如:
成语强调治本而非治标。例如:
“釜底抽薪”既是方法论,也是战略思维,广泛应用于军事、管理、社会问题等领域,强调从本质入手的高效解决路径。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危急时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采取彻底的措施以消除困难。
《釜底抽薪》由“釜”、“底”、“抽”和“薪”四个部分组成,其中:
整个成语共由16个笔画组成。
《釜底抽薪》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战国策》一书,原文是:“火在赵、釜底抽薪;救火之策者焉。”
《釜底抽薪》的繁体字为「釜底抽薪」。
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釜底抽薪》在古代的写法可能有所差异。
1. 在团队内部出现了大规模的内部盗窃行为,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必须釜底抽薪。
2. 这个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如果不采取釜底抽薪的措施,它将无法继续存在。
火上加油、守株待兔、拔苗助长
铤而走险、秋后算账、痛下狠心
治标不治本、敷衍塞责、表面文章
焙粉表诉不迨辰旆坼剖麤重大成大蓟诞宕跮蹉反思繁云飞鳞浮岚富妪沟犹瞀儒灌辟国典韩卢逐逡何常横赋黄柯会盟获免减速绞缠虮臣计交锦凤敬异觔力金漆马桶旧知鸡絮可见度空天夸浮雷霆炮列牝牡千里骥清臣轻纤亲年缺三短四戎幕荣猨神祇身善食事霜峯鼠目麞头説问四界同心敌忾头寸讬居稳善闲缓消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