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刻在盥洗盘器上的劝戒文辞。《礼记·大学》:“ 汤 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郑玄 注:“盘铭,刻戒於盘也。” 孔颖达 疏:“ 汤 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必於沐浴之盘者,戒之甚也。”《旧唐书·杜希全传》:“ 殷 有盘铭, 周 有欹器,或诫以辞,或警以事。”
“盘铭”指古代刻在盥洗盘器上的劝诫文辞,主要用于自我警示或道德提醒。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盘铭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盥洗盘(如沐浴用具)上的短篇铭文,内容多为修身自省的箴言。其名称由“盘”(器皿)和“铭”(刻文)组合而成。
经典例证
最著名的盘铭出自《礼记·大学》中商汤的沐浴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若一日能自新,则需日日自新,持续精进”。这一铭文强调通过日常洗涤身体,隐喻涤荡心灵、追求道德完善。
历史背景
铭文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但青铜器时代的盘铭因工艺发展而盛行。商周贵族常将这类文字刻于日常器物上,借物自警,体现“器以载道”的思想。
文化意义
盘铭不仅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更反映了儒家修身理念。如《旧唐书》提到“殷有盘铭,周有欹器”,说明其与礼器文化共同承担教化功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盘铭的文献记载,可参考《礼记·大学》原文或汉代郑玄的注释。
《盘铭》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在器物上刻写的铭文。通常,这些刻印包含有关器物制造、使用或来源的信息。这些铭文可以在陶器、瓷器、铜器和其他古代器物上找到。
《盘铭》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皿(mǐn)和金(jīn),其中皿是指器物,金是指金属。根据这两个部首的组合,可以猜测盘铭可能与刻在金属器物上的铭文有关。
根据拼音分解,盘铭一共有11个笔画。
《盘铭》这个词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没有直接记录。然而,这个词的意思可以从盘和铭的本义猜测而来。
在繁体中,盘和铭的字形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保持着与简体字相同的形状。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的规则,盘铭可以用传统的笔画顺序进行书写。根据《康熙字典》的字形规定,首先书写的是上面的横画,然后是左侧的竖画,接着是右侧的竖画,最后书写底部的横画。这种书写顺序可以准确地反映出盘铭的字形轮廓。
1. 这个古代盘铭刻有制作人和日期。
2. 考古学家通过仔细研究盘铭,了解到古代文化的细节。
组词:铭文、刻铭、印铭
近义词:刻文、刻字、书写
反义词:无铭、无记
八行不甫能拆白谜剗涤畅怀楚柁吴樯答答战丢灵冻饮对敌风衍辅主供承国马昊穹鸿章钜字环封洄旋咭噔咯噔浸浴纪事本末究正绝嗣看人下菜碟儿课堂列席林棼马袿埋没人才脉石马珂猛政赧红怒气填胸配人扁舟兴尽繁台漆雕情焰青雨勤难奇事起溲森渺渗入拾带重还世氛税厘鼠穴阗道停舶惋怅亡八瀢沱乌阑无谓五政乡团献诗校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