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ot-headed;rash; rough; rude]∶粗率冒失,不郑重
不宜卤莽。——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waste]∶指荒草,也指荒芜
(1).荒地上的野草。《文选·扬雄<长杨赋>》:“夷阬谷,拔卤莽。” 李善 注:“卤莽,卤中生草莽也。”引申为荒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厌倦烦剧,府事多卤莽不治。” 宋 沉括 《润州金山二使君祠堂记》:“予犹记其室庐,略皆卤莽,非若今之严焕也。”
(2).粗疏;鲁莽。卤,通“ 鲁 ”。 唐 杜甫 《空囊》诗:“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 君实 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将军卤莽不好谋,小敌虽勇大敌怯。”
(3).苟且;马虎。 唐 皇甫湜 《制策一道》:“怙众以固权位,行贿以结恩泽,因循卤莽,保持富贵而已。”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至于百工小民之事,皆有可观,不若今世之因循卤莽。”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下》:“不然,始失于因循,终失于卤莽。”
(4).大略;隐约。 唐 陆羽 《茶经·造》:“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鞾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 唐 白居易 《浔阳秋怀赠许明府》诗:“卤莽还乡梦,依稀望闕歌。” 唐 韩偓 《效崔国辅体》诗之三:“酒力滋睡眸,卤莽闻街鼓。”
“卤莽”是一个汉语词汇,在权威词典中被定义为形容行为或态度上的鲁莽、粗鲁、冒失,常指做事轻率、不考虑后果。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基本定义
“卤莽”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解释为“鲁莽;冒失”,强调行为上的轻率和不谨慎。它常用于描述人在行动或言语中缺乏深思熟虑,容易冲动行事,例如在决策或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粗心大意。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详细含义与用法
在语义上,“卤莽”包含两层核心意思:一是行为上的鲁莽,指做事不顾及细节或风险,如“他卤莽地冲进火场”;二是态度上的粗鲁,指言语或举止不礼貌,如“说话卤莽,得罪了人”。这个词源于古汉语,在现代用法中多带贬义,强调因缺乏思考而导致的负面后果。在句子中,它常作形容词使用,例如“他的卤莽行为导致了事故”。来源:《汉语大词典》。
例句与语境
为便于理解,提供标准例句:“在紧急情况下,卤莽行事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体现了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突出其与谨慎、稳重的对立。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卤莽”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粗率冒失,不郑重
指言行举止缺乏考虑,行为冲动或态度轻率。例如:宋·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到“不宜卤莽”,强调处理事务需谨慎。
荒地上的野草,引申为荒废
原指盐碱地生长的杂草,后比喻事物荒废或管理不善的状态。如《文选·扬雄<长杨赋>》中“夷阬谷,拔卤莽”,李善注解为“卤中生草莽”。
马虎、苟且
形容做事敷衍、得过且过。例如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批评“因循卤莽”,指安于现状而不求改进。
历史演变
与“鲁莽”的关系
两者常互通,但“卤莽”更侧重客观描述(如荒芜、马虎),而“鲁莽”偏重主观性格(如粗鲁)。例如《文明小史》中“卤莽”用于批评行为不当。
以上内容综合自《汉语大词典》、王安石文集、杜甫诗集等文献,并参考了查字典、沪江词典、汉典等权威释义。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查阅《长杨赋》《涑水记闻》原文。
八彩眉拔归报怨边须彩霞惨恸车迹赤斤赤斾冲斥慈造翠旗东市冬暄东繇二陕肥虫蚁分水赋鵩人服降鹳鵞广陜管叫红嘴话不投机擐饼户家尖脆金阙迥超巨胜跨踪劳思类昊累路乐于凉光连津柳眉忙怯怯庙庖名角偏随贫剧铅田染霜日濡月染容顺觞令神眉鬼道石濑守侯特恩投工头疼脑热委捐僞托卫星通信巷野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