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服辩的意思、服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服辩的解释

亦作“ 服辨 ”。认罪供状;认罪文据。《唐律疏议·断狱·狱结竟取服辩》:“诸狱结竟,徒以上各呼囚及其家属具告罪名,仍取囚服辨;若不服者,听其自理,更为详审。”《清会典事例·刑名·刑律断狱》:“狱囚取服辩。” 鲁迅 《呐喊·孔乙己》:“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服辩"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专业术语,特指犯罪嫌疑人对官府指控的认罪供述或申诉辩驳文书。该词源自明清时期的法律实践,《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罪人对判决所做的服或辩之文状"(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

从构词法分析,"服"指认罪伏法,"辩"指申辩反驳,二字组合形成法律程序中的对立统一概念。在清代司法体系中,根据《大清律例》规定,犯人需当堂签署"服辩"文书,确认供词无误后方可定案,这既是对被告权利的保障,也是完善司法档案的重要环节(来源:《清史稿·刑法志》)。

现存故宫博物院档案中保存的多份清代服辩原件显示,这类文书通常包含三个要件:①案件基本事实陈述;②对指控罪名的认罪或异议;③当事人画押签章。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口供定谳"的司法特点,也为后世研究传统法律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司法档案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服辩”是中国古代法律术语,指犯人对判决结果的认罪供状或书面声明,在不同历史文献中也被写作“服辨”或“伏辩”。以下是具体解析:

  1. 基本定义
    服辩是司法程序中犯人承认罪责的书面文件。根据《唐律疏议》记载,审判结束后需向犯人及其家属宣读罪名,并取得“服辩文状”。若犯人不服判决,可提出异议并重新审理。

  2. 历史依据

    • 唐代:《唐律疏议·断狱》规定,徒刑以上案件必须取得犯人服辩,否则需重新审查。
    • 清代:《清会典事例》延续这一制度,要求狱囚签署服辩文状以确认罪名。
  3. 法律作用
    服辩既是司法程序的重要环节,也是防止冤案的手段。通过书面确认,既保障犯人申辩权利,也规范了司法流程。

  4. 文学引用
    鲁迅在《孔乙己》中描写主角因偷窃被逼“先写服辩,后来是打”,反映了古代滥用服辩制度的现实。

  5. 字形与异写
    “服辩”中的“服”意为服从、认罪,“辩”指申辩或文书,因此也写作“服辨”或“伏辩”。这与现代汉语中“服辩”作为成语(指被说服而认同他人观点)的含义不同,后者属于引申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八宝菜百执百住般当邦表宾东浡郁长潸抄近路磁罗经倒放第品都市放量防饷翻浆分设府掾高铁鼓包旱象哼哈二将合作社懽好椒俎哜齿饥冻交切巾帼须眉金兰簿迥然不群极是咎毁麂鞾讥訾卷柏镌切掘笔磕睡罹兵李德裕旅集媻跚皮干青陵邛乡蒟漆园吏如期撒津深隐释軷时俗事体试香饰中霜纸搯摩天牧铜斗儿家私透墒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