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秃笔。掘,通“ 拙 ”。《南齐书·王僧虔传》:“ 孝武 欲擅书名, 僧虔 不敢显跡。 大明 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新唐书·李繁传》:“ 繁 下狱,知且死,恐先人功业泯灭,从吏求废纸掘笔,著家传十篇,传於世。”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跋<瘗鹤铭>后》:“石顽难刊,且为水泐,故字无锋颖,若掘笔书。” 清 查慎行 《得树楼杂钞·掘笔》:“ 放翁 掩脛无全衣,作字用掘笔。掘,犹云‘秃’也。”
“掘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秃笔”,即笔尖磨损、不锋利的笔。以下是详细解析:
《南齐书·王僧虔传》:
王僧虔因避讳宋孝武帝(擅书法),故意用秃笔写字以降低书法表现力,避免招致猜忌。原文提到:“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
(注:大明为宋孝武帝年号)
《新唐书·李泌传》:
李泌在狱中担忧家族功绩失传,向狱吏求废纸与秃笔撰写家传:“恐先人功业泯灭,从吏求废纸掘笔,著家传十篇。”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齐书》《新唐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百度百科。
掘笔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掘”和“笔”。下面将对这两个部分进行拆分和介绍。
1. 掘(jiū):由扌(手部)和屈(区)组成,属于手部的字。掘的总笔画数为11画。
2. 笔(bǐ):由竹(zhú)和聿(从)组成,属于竹部的字。笔的总笔画数为10画。
掘笔古书上有记载,具体来源可能与古代文字演变和发展相关。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结构里,往往蕴含着意义的象形和指示。掘指挖掘,笔可以代表书写。因此,“掘笔”可能是描述通过笔墨记录和挖掘知识,引申出的符号。
掘笔的繁体字是「掘筆」。
在古代,掘、笔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书法风格也会影响其形状和结构。掘的古代写法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写法,但也有一些微小的变化。笔的古代写法可能更加简化,不过整体结构还是容易辨认的。
1. 他用掘笔记录下来的事实及时被承认。
2. 掘笔所挖掘出的历史珍宝让人叹为观止。
3. 这幅画使用的工具只有一支小小的掘笔。
掘穴、掘墓、掘地、掘金、笔记、笔头、笔迹、笔画、笔法、笔友。
近义词:挖掘、发掘、记录、写下
反义词:填埋、忘却、删除、擦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