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砥砺切磋。 宋 曾巩 《送王希序》:“使以言相鐫切邪,眎吾言不足进也。”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失贤师长之鐫切,而与众人处,其不陷于小人也几矣。”
“镌切”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镌切”原指雕刻与切割的动作,引申为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砥砺切磋,强调通过深入交流或相互批评来提升自我。例如在学问、德行上的互相磨砺。
该词多见于宋代文人的作品中:
“镌切”常与“磨砻”连用为成语“磨砻镌切”,出自王安石《进说》:“磨砻镌切,沉浸灌养,行完而才备。”此成语形容反复锤炼、精益求精的过程,多用于学术或品德的修养。
部分资料(如)将“镌切”单独解释为“刻得深且清晰”,但此用法在权威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引申或误读,建议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宋代文集原文。
《镌切》是一个包含两个字的词语,由镌和切组成。
镌:由金属器物上所镌刻的花纹(金属器物表面刻画花纹)代表。
切:用刀或其他尖锐的物体使物体分开或变形。
镌:部首为金,笔画数为13。
切:部首为刀,笔画数为2。
《镌切》这个词语来源于汉语,是汉字的组合。
在繁体字中,镌切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差异,但镌切仍然保持相同的意思和写法。
1.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以镌刻的艺术形式为特色。
2. 他用刀将木头切割并雕刻出一幅精美的十二生肖镌切作品。
3. 这块石碑上镌刻着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镌刻、切割、雕刻、切分、镌绣等。
雕刻、刻划、刮削、铭刻。
平滑、光滑、整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