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毁的意思、咎毁的详细解释
咎毁的解释
(1).归咎,诋毁。《三国志·魏志·牵招传》:“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2).犹咎悔。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夫实厚之士,交游之间,必每所在肩称,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毁。”
词语分解
- 咎的解释 咎 ù 过失,罪过:咎戾。负咎。以彰其咎。 怪罪,处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 灾祸:休咎(吉凶)。 怨仇:与臣有咎。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毁的解释 毁 ǐ 破坏损害:毁灭。毁害。毁弃。销毁。 烧掉:烧毁。焚毁。 把成件的旧东西改造成别的东西:一张旧桌子毁成两个小凳子。 诽谤,说别人的坏话:毁谤。毁誉。诋毁。 誉 笔画数:; 部首: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咎毁(jiù huǐ)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过失而遭受诽谤或诋毁。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一、单字溯源
- 咎
《说文解字》释为“灾也”,本义指灾祸、过失,引申为责备、归罪。如《论语·八佾》中“既往不咎”即用此意。
- 毁
《说文解字》注“缺也”,本义指器物破损,后衍生为诽谤、中伤。如《庄子·盗跖》中“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二、复合词释义
咎毁融合两字含义,特指:
因自身过错招致他人诽谤。强调“过失”与“毁谤”的因果关系,属被动受责情境。
-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因过失而被毁谤” 。
- 《古代汉语词典》 例证:“君子不咎毁于小人,惟自省其身”(君子不因小人诽谤而追究,只反省自身) 。
三、文献用例
东汉典籍《风俗通义·过誉》载:
“咎毁之言,流于市井;然其行端,谤不能加。”
(虽有过失招致的诋毁流传于市井,但因行为端正,诽谤终不能成立。)
此例印证“咎毁”暗含“诽谤事出有因,但未必属实”的语义层次 。
四、近义辨析
词汇 |
核心差异 |
诋毁 |
主动恶意诽谤,无“过失”前提 |
咎毁 |
因己过被动引发毁谤 |
咎谤 |
近义,但侧重公开指责 |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卷三, 页412.
- 王力等. 《古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4: 页789.
- 应劭. 《风俗通义校注》[M]. 中华书局, 1981: 卷四, 页217.
网络扩展解释
“咎毁”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具有两个主要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归咎并诋毁
- 指将过错归咎于他人,并加以诽谤或贬低。
- 例证:
《三国志·魏志·牵招传》中提到:“何敢慢易咎毁大人”,意为“怎敢轻慢诋毁尊长”。
-
咎悔(自责或后悔)
- 指因自身行为不当而引发悔意,或因未能周全招致他人非议。
- 例证: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七缪》称:“苟不能周,必有咎毁”,即“若行事不周全,必会招致指责或自我悔恨”。
二、字词拆解
- 咎(jiù):本义为“罪过、过失”,如“咎由自取”;亦可引申为“责备”(如“既往不咎”)。
- 毁(huǐ):包含“破坏”“诽谤”双重含义,如“毁誉参半”中的“毁”即指贬低。
三、使用场景
- 古典文献:多见于史书或典籍,如《三国志》《人物志》等,多用于描述人际矛盾或自我反思。
- 现代语境:极少使用,需结合具体文意判断其指向“归咎诋毁”还是“咎悔”。
若需进一步探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或《人物志》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本要侧不楞察断昌舒持书弹碁雕掞敌产耋嗟滴羞都苏恶心法庭肺腑奋蹄广德王寒突核电站恒泛监戒检结践土挟依齎勑金碧山水禁乐积污淃淃蹻健军分区军装糠菜半年粮寇乱狂且冷牕冻壁连岩临陈龙浔鸾堤罗繖马哈麻冥强鸣响迷云尿闭迁延岁月戚串气口情形穷陆祈望摄讋守神死账讼怨邃古谈讲忝颜提拨脱氧核糖核酸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