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wo sculptured fierce-looking gods usually guarding a temple gate or painted on doors] 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金刚力士。《封神演义》中把他们描写为有法术的武将,作战时,一个鼻子里哼出白气,一个口中哈出黄气。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权势者手下的干将
(1).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根据佛教护守寺庙的二门神附会而成的两员神将。一名 郑伦 ,能鼻哼白气制敌;一名 陈奇 ,能口哈黄气擒将:号哼哈二将。后以比喻行为迥异而能配合默契的一对伙伴。 老舍 《赵子曰》第二:“他们两个好象庙门前立着的那对哼哈二将,唯其不同,适以相成。” 韦君宜 《似水流年·我们的老高》:“有好多单位似乎都有这么配搭天然的哼哈二将,缺谁也不行。”
(2).指坏人的帮凶。如:这两个家伙是 赵阎王 的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原始身份
哼哈二将原为佛教中守护寺庙山门的金刚力士,又称“密迹金刚”或“夜叉神”,职责是驱邪护法。他们源于印度佛教的护法神体系,后传入中国被本土化()。
《封神演义》中的形象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将其附会为商纣王手下的两名武将:
中性用法
指有权势者的得力干将,强调辅助作用,如《孽海花》中称“曹梦兰与花翠琴为哼哈二将”()。
贬义用法
多形容狼狈为奸、仗势欺人的两人,如浩然《艳阳天》中“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
该词融合宗教、文学与世俗文化,既可指具体的护法神将,也可借喻人际关系中的协作或负面勾结,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褒贬色彩。
《哼哈二将》是一个用来形容人们的抱怨或者嘲笑的词语,通常用于描述人们的无足轻重的举动或者言语。这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调侃或者戏谑某人的行为或言论。
《哼哈二将》的拆分部首是“哭”和“口”,其中“哭”部表示声音,而“口”部表示嘴巴。这个词语的总笔画为8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戏剧中的角色名字。在明代戏曲《杂剧名姓记》中,有一个叫做“哼哈二将”的人物。后来,人们将这个角色名字用来形容平凡、无足轻重的人。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语的写法为「哼哈二將」。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很多字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以《哼哈二将》为例,根据《康熙字典》的古字形,它的写法为「訇諕㒹將」。这种写法在历史文献中很常见,但现代汉字已经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简化字形。
他的举止真是哼哈二将,让人不禁想笑。
哼哈、二将
庸俗、无聊、平庸
英勇、出色、卓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