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畿夏的意思、畿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畿夏的解释

古指以京畿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后汉书·朱浮传》:“旧事,策试博士,必广求详选,爰自畿夏,延及四方。” 李贤 注:“畿,王畿;夏,华夏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畿夏(jī xi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地理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畿"原指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域,《周礼·地官》载"方千里曰王畿",后引申为京畿要地。"夏"既指华夏文明发源的中原地区,《尚书·舜典》"蛮夷猾夏"即用此义,亦特指夏朝疆域范围。两字组合后,"畿夏"指代以京畿为核心的华夏文明核心区,《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对中原核心政区的统称"。

二、历史演变

  1. 周代典籍中已见相关表述,《诗经·大雅》"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中国"即包含畿夏概念。秦汉推行郡县制后,该词逐渐演变为中央政权直接管辖区域的代称,如《汉书·地理志》记载"畿夏之地,五方辐凑"。
  2. 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特别指出:"畿夏之制,本于王畿,而广于九州",强调其行政与文化的双重属性。

三、文化内涵 作为中华文明的地理标识,"畿夏"承载着"天子居中以治四方"的政治理念。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分析:"畿夏之谓,非独指方舆,实含礼乐教化之义。"这种空间概念与文明认同的融合,构成古代中国"天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扩展解释

“畿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畿夏(jī xià)指古代以京畿(国都附近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

2.历史出处与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朱浮传》中:“旧事,策试博士,必广求详选,爰自畿夏,延及四方。”
此处指选拔人才时,以京畿和中原为起点,逐步扩展到全国范围。李贤注进一步明确:“畿,王畿;夏,华夏也。”

3.构成与词义延伸

4.现代应用

现代已极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历史类文本中,属于历史文化专有词汇。

“畿夏”反映了古代以都城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格局,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和制度史的重要词汇。如需更深入分析,可参考《后汉书》原文及历代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埃秽报春悲羞颤涩惩贬澄空抻练丑污窗扇促装翻斗肺腑之言峯巅干豆管主顾化郝蝉贺书哄传黄儿米化身法火神剪刀箭脚解祸进达金丝草控压廉胜拎包蝼蚁贪生论甘忌辛雒阳生密付艒艒船南郭綦棚车鼓笛普尔钱迁贬绮船起例顷倒清省白浄曲畏三寸不烂之舌杉篱伸冤理枉实惠漱口素食腾希帖耳铜台徒践脱逃外援挖空心思玩兵黩武唯心辩证法下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