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邑的意思、国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邑的解释

(1).国都。《管子·八观》:“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

(2).城邑。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退以明简。”

(3). 汉 代诸侯的封地。《汉书·马宫传》:“伏自惟念,入称四辅,出备三公,爵为列侯,诚无颜復望闕廷,无心復居官府,无宜復食国邑。”《后汉书·刘盆子传》:“ 崇 等既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乃遂亡归其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邑"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国家与城邑的统一体。该词由"国"与"邑"两个会意字构成:"国"甲骨文字形为"或",本义指武力守卫的疆域,《说文解字》释为"邦也";"邑"金文字形上为城池轮廓,下为跪坐人形,本指人群聚居的城郭,《周礼》注疏称"四井为邑"。两字组合后,"国邑"形成双重指涉:既指代宏观层面的国家政权,又特指诸侯分封制度下的都城建制。

在历时演变中,"国邑"的语义呈现动态发展。先秦典籍如《诗经·商颂》"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中,"邑"特指商朝都城,此时"国邑"偏重城邑本义。至秦汉时期,《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郑玄注"四门,四方之门,国邑之门也",此处"国邑"已延伸为中央政权与地方行政的复合概念。

古代典章制度中,"国邑"具备特殊政治内涵。《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孔颖达疏解"诸侯封建,本为国之大小,故曰国邑",说明该词在分封制下特指诸侯受封的领地与治所。这一制度性用法在《春秋公羊传》"诸侯国邑,讳灭同姓"的记载中得到印证,何休注强调"国谓都,邑为县"的行政层级差异。

(文献来源:1.汉语大词典在线版;2.说文解字注疏;3.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4.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5.礼记集解;6.春秋公羊传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

“国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国都

指国家的都城或政治中心。例如《管子·八观》中提到“入国邑,视宫室”,通过观察都城建筑判断国家经济状况。

二、城邑

泛指城市或较大的聚居地。如《孙膑兵法·官一》记载“袭国邑以水则”,强调军事行动中对城邑的攻占策略。

三、汉代诸侯封地

特指汉代分封给诸侯的领地。据《汉书·马宫传》和《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诸侯的“国邑”既是封地也是权力象征,若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势力衰微。


补充说明

该词在不同文献中侧重点不同:

建议结合《管子》《孙膑兵法》等原文进一步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百溢八字须摽劲儿笔者部曹长沙市出恭触景错违大吃大喝当炉雕伤迭继断鳌立极妒口费解服养高埠给役狗攮的狗中滚淌国要汉高祖豢豹懽欣接替攫挐克堪困兽拉忽辣焦焦辽敻芒刃盘石桑苞伾扢劝能缺絶森然慎修石棉瓦实任尸忝霜盖松花牋肃风贪褊探摸逃富田父可坐杀铁标土包子亡羊之叹温颜无疋下漏像章效驽骀辖区颉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