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都。《管子·八观》:“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
(2).城邑。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退以明简。”
(3). 汉 代诸侯的封地。《汉书·马宫传》:“伏自惟念,入称四辅,出备三公,爵为列侯,诚无颜復望闕廷,无心復居官府,无宜復食国邑。”《后汉书·刘盆子传》:“ 崇 等既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乃遂亡归其营。”
“国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指国家的都城或政治中心。例如《管子·八观》中提到“入国邑,视宫室”,通过观察都城建筑判断国家经济状况。
泛指城市或较大的聚居地。如《孙膑兵法·官一》记载“袭国邑以水则”,强调军事行动中对城邑的攻占策略。
特指汉代分封给诸侯的领地。据《汉书·马宫传》和《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诸侯的“国邑”既是封地也是权力象征,若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势力衰微。
该词在不同文献中侧重点不同:
建议结合《管子》《孙膑兵法》等原文进一步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国邑》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古文或史书中,意思是国家或城邑。它用来形容一个地区或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国邑》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是“玉”字的变体,即“王”字的一个部首,表示国家的象征;右边的部分是“邑”字,表示城邑。
它的笔画数为11画。
《国邑》这个词是由古代汉字发展演变而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的金文。在古代文字形式变化较多的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國邑」。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在古籀文、金文和小篆等古代文字中,用来表示国邑的字形为「國邑」。
1. 他的父亲在这个国邑中担任了多年的官职。
2. 这个国邑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
1. 国家:指一个由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组成的政治实体。
2. 城邑:指一个城市或者市区,包括城市中的建筑、人口和文化等。
1. 国土:指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2. 都邑:指大城市或都市。
3. 乡邑:指小城镇或农村地区。
1. 外国:指与自己国家不同的国家。
2. 乡间:指农村或者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