鲠讦的意思、鲠讦的详细解释
鲠讦的解释
直言不讳地揭发、指斥。《诗话总龟·纪梦门上》引 宋 刘斧 《翰府名谈》:“﹝ 王素 ﹞昔以奏牘 玉帝 前,语伤鯁訐,遂责于世。” 鲁迅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 僧孺 ,字 思黯 ,本 陇西 狄道人 ,居 宛 叶 间。 元和 初,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条指失政,鯁訐不避权贵,因不得意。”
骾訐:谓直率地揭露、指责过失而无所顾忌。《新唐书·牛僧孺传》:“条指失政,其言骾訐,不避宰相。”
词语分解
- 鲠的解释 鲠 (鯁) ě 鱼骨: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鱼骨卡在嗓子里。 直:骨鲠。鲠直(同“梗直”、“耿直”)。鲠言。 笔画数:; 部首:鱼; 笔顺编号:
- 讦的解释 讦 (訐) é 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攻讦。告讦。 '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鲠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ěng jié,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字形、历史文献及权威词典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指直言不讳地揭发、指斥他人的过失或隐私,强调态度刚直且不避讳权势。
二、字形与构成
- “鲠”(gěng):
原指鱼骨卡喉,引申为“正直、刚直”,如“骨鲠在喉”比喻有话直说。
- “讦”(jié):
从“言”旁,本义为揭发他人隐私或短处,含触犯、攻击之意()。《说文解字》释为“面相斥罪相告讦”。
三、用法与语境
- 典型场景:多用于描述对权贵或他人过失的公开揭露,常见于历史文献。
例如:
- 宋代王素因“奏牍玉帝前,语伤鲠讦”被贬();
- 唐代牛僧孺因“条指失政,鲠讦不避权贵”仕途受挫()。
四、相关词汇
- 近义词:揭发、指斥、抨击
- 反义词:隐忍、包庇、阿谀
五、注意事项
- 情感色彩:该词虽含正直之意,但因涉及揭露隐私,可能带有贬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 现代使用:当代语境中较少见,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历史讨论。
如需进一步了解“讦”的演变或典故(如汉代“告讦”之风),可参考《汉书》相关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鲠讦》是一个汉字词组,意思是争端、纠纷。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鱼”部和“言”部,其中“鱼”部是右边的部首,表示与鱼有关的事物,“言”部位于左边,表示与言辞、言论有关的事物。根据部首的位置,我们可以知道“鲠讦”字的拆分是先拆右边的“鱼”部,再拆左边的“言”部。
“鲠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的释义,意为纠缠不清,形容争执不解。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是“鲠讦”的字形并没有太大变化。它的例句可以是:“他们之间的鲠讦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始终无法解决。”
除了“鲠讦”,还有一些类似的词汇可以用来表达争论、争端的意思,比如“纷争”、“争议”等。而与“鲠讦”相反的词汇则可以是“和解”、“调和”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八及材调柴帘沉默嗔目切齿迟晚尺一书储端督看恩若再生帆幅蜚虻奋庸赙赐覆沓觥盏郭泰碑铭浩瀚镐洛怀德摦落花腔鼓画瓦节撡急激急吏缓民惊飞看菜砍杀浪广狼踞凉凉簪儿厉虐翎扇临危受命里儒留置马舆孟姜女调念奴拧转偏裨偏随迁窆欠阙骑驴酒青苏人间重晚晴认祖归宗入深沙屿折讼师塔矢镞素帻望国象道香芹向晚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