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哀恤的意思、哀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哀恤的解释

见“ 哀恤 ”。


亦作“ 哀卹 ”。怜悯抚慰。《左传·文公十三年》“ 子家 赋《鸿鴈》” 晋 杜预 注:“《鸿雁》《诗·小雅》,义取侯伯哀恤鰥寡有征行之劳。” 孔颖达 疏:“《鸿雁》,美 宣王 劳来诸侯之诗也。” 唐 李翱 《疏改税法》:“虽明詔屡下,哀恤元元;不改其法,终无所救。”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二人皆葬 镇江府 界,可令本郡致祭。呜呼!哀卹之典至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哀恤(āi x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关怀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对他人遭遇不幸时产生的深切怜悯与体恤之情。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析该词:


一、释义

指因他人遭受苦难或不幸而心生哀伤与同情,并付诸关怀行动。强调情感共鸣与实际抚慰的结合,常见于古典文献中对弱势群体的描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二、字义分析

  1. 哀(āi):

    本义为悲痛、悲伤,引申为对他人苦难的感同身受。《说文解字》释:“哀,闵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订本。

  2. 恤(xù):

    本义为忧虑、体悯,后衍生出救济、抚助之意。《玉篇》注:“恤,忧也,救也。”

    来源:顾野王《玉篇》,清代重修本。

二字组合后,情感维度(哀)与行动维度(恤)互为补充,形成“因悲悯而体恤”的完整语义。


三、出处与书证

该词最早见于史书与政论文献,多用于描述统治者或士人对百姓的仁政:

“诏曰:‘罹此灾患,朕甚哀恤。’”

来源:《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代文献亦载:

“凡水旱蝗螟之灾,必遣使哀恤,赋调悉免。”

来源:《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校勘本。


四、用法特点

  1. 对象特定性:

    多用于上位者对下位者(如君主对臣民)、或社会对弱势群体(如灾民、孤儿)的关怀。

  2. 语境庄重性:

    常出现在诏令、奏疏、史评等正式文体中,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但保留于书面语。

  3. 近义辨析:
    • 哀怜:侧重情感共鸣(如“哀怜其孤弱”)。
    • 抚恤:侧重物质援助(如“抚恤金”)。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五、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儒家“仁政”思想,体现传统社会对“悲天悯人”伦理的推崇。如清代学者戴震所言:

“王者哀恤鳏寡,所以彰天道之仁。”

来源: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结论:“哀恤”是汉语中兼具情感温度与实践理性的古典词汇,其使用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道关怀与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现代语境中虽较少使用,但仍是理解古代社会治理与伦理观念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哀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哀恤”由“哀”和“恤”组成:


二、详细解释

  1. 情感层面
    指对他人悲伤或苦难的深切共情,如《左传·文公十三年》中“哀恤鰥寡”即体现对弱势群体的怜悯。
  2. 行动层面
    包含实际关怀与救济,如唐代李翱《疏改税法》中“哀恤元元”强调通过政策减轻百姓疾苦。

三、来源与用法


四、示例与延伸

总结来看,“哀恤”既包含情感共鸣,也涉及实际关怀,常见于古典文献,现代使用则偏向书面化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並傳絺索次室达灵断定多米诺理论反约发岁费劲浮道赶羊耇长故人皇地祇狐鼠脚管憍泄咭力骨碌禁卒纪行枯体灰心老虎灶连标立朝厘卡皪皪龙凤饼鸾鸣鲁阳挥戈蛮皮冒险家面妆密闭明珠生蚌幕胥弄性鼙鼓拚舍泼恶启户庆覃跂蠕秋叶券约三告投杼尚甫山照拾诵睡息顺心鶗鴂雕卉听课提掖同常诿混稳操胜券卧床不起无叫唤鲜香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