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床不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指因疾病、伤残或精神压力等原因长期无法起身活动,需依赖他人照料的状态。既可形容生理上的病痛(如中风、骨折等),也可隐喻人在某领域完全无能为力。
最早见于《三国演义》第120回:吴主孙休因担忧司马炎篡魏后伐吴,焦虑成疾导致「卧床不起」。该典故成为成语的文学源头。
特指老年人因慢性病或伤残导致生活能力丧失的现象,可能引发肌肉萎缩、褥疮等并发症,且康复概率较低,需注重预防。
冰心在悼念林巧稚大夫时写道:「林大夫的脑病重犯了,这次比较严重,卧床不起。」 现代也用于警示不良后果,如提到吸毒导致「卧床不起杆不离」的恶果。
扩展建议: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境,日常交流中描述具体病情时建议使用更通俗的医学表述。
《卧床不起》是一种固定词组,意思是长期躺在床上不起来,无法行动或丧失行动能力。
部首和笔画:
卧(ㄨㄛˋ)为床,床的旁边是卜字旁(卜),卜字旁是卜,总笔画为5画。
床(ㄔㄨㄤˊ)为家具,由木字旁(木)和广字旁(广)组成,木字旁为木,广字旁为广,总笔画为10画。
来源: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典故《庄子·逍遥游》,故事中主人公在床上一觉醒来后变成了一种无法行动的状态,象征了一个人因某种原因长时间无法起床活动的状态。
繁体:
《卧床不起》的繁体字为「臥床不起」。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的写法为「卧床不起」。
例句:
他因为意外的事故,已经卧床不起了一年多了。
组词:
床头灯、床单、床罩、起床、卧室
近义词:
卧病不起、寝食不安、赖床、起不来
反义词:
起床活动、行动自如、起死回生、重获新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