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习诵。《鹖冠子·学问》:“圣人学问服师也,亦有终始乎?抑其拾诵记辞闔棺而止乎?”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下》:“后世百家杂艺,亦用赋体为拾诵,盖与歌诀同出六艺之外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朱笠亭说诗》:“故惟 归愚先生 此书,最易拾诵。此书外,更取 阮亭 《古诗选》玩习。”
“拾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í sòng,其核心含义是反复诵读、学习,尤其指通过不断吟诵来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详细解析:
古代典籍:
应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鹖冠子》《文史通义》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辞书(如汉典)。
《拾诵》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读书时逐字而诵读。通常被用于形容读书时认真、细致地阅读文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拾诵》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拾 (shí)和诵 (sòng)。拾的部首是扌,总共有五个笔画;诵的部首是讠,总共有讠、亅、二三个笔画。
《拾诵》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用于形容人们在读书时仔细地跟随文字逐字朗读的场景。这个词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问的热爱。
在繁体字中,拾诵的写法为「拾誦」,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书法中,拾诵的字形可能有所变化,但仍能够辨认出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汉字的演变,现代写法已成为主流。
1. 他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经常拾诵经典著作。
2. 学习一门语言需要不断地拾诵并默写单词和句子。
3. 拾诵经典诗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1. 拾录:指逐字记录,并经常回忆和学习。
2. 拾遗:指逐一寻找并保留有价值的残存部分。
3. 拾级:指逐级往上攀升或逐级递增。
1. 背诵:指将课文、诗歌等用记忆的方式默写出来。
2. 默诵:指不出声地读书或背诵。
3. 诵读:指较为庄重地朗读书籍的内容。
4. 诵经:指以庄严的方式读经书或佛经。
1. 草率:指不经思考或匆忙地处理事物。
2. 随意:指毫无限制和约束地行事。
3. 倒背:指朗读或背诵时倒着顺序或颠倒着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