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地神的尊称。《旧唐书·礼仪志一》:“今请备设皇地祇并从祀等座,则礼得稽古,义合缘情。”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郊配》:“冬至祀昊天,夏至祀皇地祇,孟夏雩祀,用 太祖 配,如 永泰 之礼。”《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国初以来,南郊四祭及感生帝、皇地祇、神州,凡七祭,并以四祖迭配。”
“皇地祇”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词语,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
字面解释
道教神祇
在道教体系中,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简称“后土娘娘”)是“四御”尊神之一,与玉皇大帝并列,主宰大地山川、阴阳生育及万物生长,被称为“大地之母”()。
该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的敬畏与神化,以及道教中“天地人”三才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如需进一步了解祭祀细节或道教神系,可参考《旧唐书》或道教经典文献。
《皇地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尊贵的地神或土地神。在神话传说中,皇地祇通常被视为土地的守护者,主管土地的衍生物以及人类的农业收成。
《皇地祇》的部首是示字旁(⺹),它常常用于表示和神、宗教有关的汉字。该词共有19个笔画。
《皇地祇》这个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当时人们崇拜自然和土地,认为土地是众神驻扎的地方,同时也是人类幸福和繁荣的源泉。因此,皇地祇成为了一种尊称土地神明的方式。
《皇地祇》的繁体形式为「皇地祇」,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和结构。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通常较为简洁且独特。《皇地祇》在古代的写法为「皇埖祇」,其中「埖」是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也是皇地祇驻扎的地方。
1. 人们每年都会在农历春节这一天,前往庙宇祭拜皇地祇,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2. 农夫们每天都会献上农作物和鲜花供奉给皇地祇,以表达对土地之神的敬意。
组词:土地、守护、神明
近义词:地宫、土地公、土地爷
反义词:凡人、世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