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挥戈”、“鲁阳迴日”谓力挽危局。《文选·左思<吴都赋>》:“酣湑半,八音并,欢情留,良辰征, 鲁阳 挥戈而高麾,迴曜灵於太清,将转西日而再中,齐既往之精诚。” 刘逵 注:“此言酣饮与音乐,盖是其中半并会之际,欢情之所以留连,良辰之所以觉也。故追述 鲁阳 迴日之意,而将转西日於中盛之时,以适己之盛观也。” 唐 白居易 《礼部试策第四道》:“至乃 邹衍 吹律而寒谷暖, 鲁阳 挥戈而暮景迴……不测此何故也。” 唐 王奉珪 《日赋》:“ 鲁阳 挥戈而三舍, 汉 皇握镜而再中。”
“鲁阳挥戈”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指在危急时刻凭借勇气和力量扭转不利局面,常用于形容力挽狂澜的壮举。
出自《淮南子·览冥训》:战国时楚国鲁阳公与韩国交战,激战至日暮时分,鲁阳公挥动长戈指向太阳,太阳竟为之倒退三舍(古代距离单位),使天色复明,最终助其扭转战局。
这一典故体现了古人“人定胜天”的信念,通过神话化的叙事赞美坚韧不屈的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中鼓舞斗志的经典意象。
《鲁阳挥戈》是一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指勇敢奋战,挥舞着战斧或者长矛的样子。
「鲁阳挥戈」的部首是「鱼」、「艮」、「手」和「戈」,笔画分别是5、5、4和4。
《鲁阳挥戈》一词来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描述。魏国将领李广在战斗中勇猛无畏,挥舞着长戈冲锋陷阵。当时,他的勇猛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魯楊揮戈》是《鲁阳挥戈》的繁体写法。
古时候,「鲁阳挥戈」的字形写作「魯陽揮戈」。
他在战场上像鲁阳挥戈一样,英勇无畏。
1. 鲁莽(形容性格粗犷、鲁莽冲动的)
2. 挥戈迎敌(形容勇敢地直面困难和敌人)
3. 骁勇善战(形容勇猛善于战斗)
勇猛异常、勇往直前、奋勇向前、勇猛果敢
胆小怯懦、畏缩不前、胆怯退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