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鼓和大鼓。古代军所用;古代乐队也用。《周礼·春官·锺师》:“掌鼙鼓縵乐。”《吕氏春秋·古乐》:“ 有倕 作为鼙鼓鐘磬。”《六韬·兵徵》:“金鐸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六:“臣闻柷敔希声,以谐金石之和;鼙鼓疏击,以节繁絃之契。”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清 王韬 《瀛壖杂志》:“拔发骑龙望斾旌,经年鼙鼓未休兵。” 陈毅 《寄耿星同志》诗:“黑 非 独立惊鼙鼓,数行韵语报平安。”
鼙鼓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军旅乐器,其名称由“鼙”和“鼓”组合而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鼙指代古代军队中使用的小型战鼓,形制较小,常以骑乘方式携带;鼓则为打击乐器的统称。两者结合后,“鼙鼓”特指用于军事号令或仪仗队列的成套鼓具,具有指挥行军、鼓舞士气的作用。
从器物结构分析,鼙鼓多由木质鼓身与兽皮鼓面构成,尺寸较普通战鼓更轻便,适合骑兵使用。汉代《释名·释乐器》记载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奏”,说明其起源与游牧民族军事文化相关。在礼制层面,《礼记·乐记》提到鼙鼓常用于“武乐”演奏,作为象征征伐的礼乐器具。
文学意象方面,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经典表述,将鼙鼓引申为战乱爆发的信号,这一隐喻在后世诗词中成为标志性战争意象。现代考古发现,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漆木鼓器,为鼙鼓形制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鼙鼓”的详细解释如下:
鼙鼓(pí g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原指军队中使用的小型战鼓,汉代以后也称“骑鼓”。其形制较小,常与大鼓配合使用,既用于军事指挥,也见于乐队演奏(如《周礼》记载的“掌鼙鼓縵乐”)。
鼙鼓在诗词中多象征战争或动荡,例如:
当代语境下,“鼙鼓”可引申为激励奋进的象征,例如“鼙鼓催征”被赋予鼓舞人心的含义。
可通过搜索“鼙鼓 古代乐器”“鼙鼓 诗词意象”等关键词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及历史记载。
阿炳白雨保媒贬俗草偃风从潺潺谗毁出处殊涂村媪打标当役点黛调刺帝羓底襟多收并畜噩梦发急粉红该管股肱之臣瑰艳鼓造红烧黄金分割忽剌剌瓠犀家马姜太公箭袖交厚佳倩价值观界朱聚财炕洞俪陈领选流叶流泽满坐风生靡獘冥道牡丹头拼字诮恼青玄九阳上帝箬笠圣聪释嫌松手索絶酥雨恬不知怪天无二日铁幕无令雺塞香妃邪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