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言一如往常。《荀子·礼论》:“刑餘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凡缘而往埋之。” 杨倞 注:“凡,常也;缘,因也。言其妻子如常日所服而埋之,不更加絰杖也。”一说为盘绕,不循正路。见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荀子礼论》。
(2).旧指佛家、道家、神仙等与世俗的缘分。 唐 牟融 《题道院壁》诗:“若使凡缘终可脱,也应从此度閒身。” 明 陈汝元 《红莲债》第一折:“谩説我禪宗戒律素明,争奈你媚脸儿相迎。我若是不採娇花忒浅情,怎肯把凡缘销浄。”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垢仙》:“盖仙混跡人间,一旦厌五浊恶世,蝉蜕而去,岂因时移世换,顿超尘累凡缘乎?” 王鲁彦 《听潮的故事》:“为了要完全隔绝红尘的凡缘,几千个出了俗的和尚绝对地拒绝了出家的尼姑在这里修道,连开店铺的人也被禁止了带女眷在这里居住。”
“凡缘”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凡”与“缘”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础语义
“凡”表示普通、平常,如《说文解字》释为“最括也”,引申为尘世范畴;“缘”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因由、关联”之意。组合后“凡缘”指尘世中普通的联系或关系,例如明代小说中“抛却凡缘”即表达脱离世俗牵绊的意象。
佛教术语引申
在佛学典籍中,“凡缘”特指未脱离轮回的众生因缘。《佛学大辞典》将其解为“未证悟者与世俗的羁绊”,与“圣缘”形成对照,如《楞严经疏》所述“断凡缘者,方入清净地”。
文学语境应用
古典文学常用此词表达对世俗情感的疏离感,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中“断尽凡缘慧自生”即借佛教概念抒写超脱心境,体现文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参考资料
“凡缘”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如往常
该含义源自《荀子·礼论》中的记载,指按照日常的惯例处理事务。例如,古代对刑余罪人的丧葬要求简朴,亲属需“凡缘而往埋之”,即穿着平常服饰下葬,不额外增添仪式或哀悼物品。杨倞注解“凡”为“常”,“缘”为“因”,强调遵循常规。
世俗的缘分
多用于宗教语境,指佛家、道家等修行者与尘世的关联。如唐代牟融《题道院壁》中“若使凡缘终可脱”一句,表达了对脱离世俗牵绊的向往。
使用场景
注意:部分文献(如于省吾的考证)提出“凡缘”有“盘绕、不循正路”的引申义,但此解释相对小众。
柏黄白塔白团白煮臂长鷩衣笔冢骖騑村措大错绣迨吉调沃东翁方形发剔風蟲俘掠鼓吏皓晃花花面黄胤化脓灰动慧眼识英雄毁于一旦呼天钥地见覩嘉祉兢兢干干麂眼篱峻折空壁辣玉冷金笺两傍怜闵颲颲六点儿流水落花寠夫庐帐缗绵密清馁殍缥色平泛容众三个面向三英蛇影杯弓诗婢石志四子田公天悬地隔违卯下话藓驳相贼谢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