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馁殍的意思、馁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馁殍的解释

饿殍。《旧唐书·宪宗纪上》:“内乏口食,外牵王徭,岂惟转输之虞,虑有馁殍之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馁殍(něi piǎ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或尸体,常见于描述灾荒、战乱等极端生存环境下的惨状。以下从权威词典及语言学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构成

    • 馁(něi):本义指饥饿。《说文解字》释为“饥也”,引申为因缺乏食物导致的虚弱状态。
    • 殍(piǎo):通“莩”,指饿死的人。《玉篇·歹部》注:“殍,饿死也。”

      二字组合后,馁殍特指“因饥饿倒毙的尸体”,或直接指代“饿死之人”。

  2. 词典定义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馁殍:饿死的人。亦作‘饿殍’。”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殍:饿死,饿死的人。如:饿殍遍野。”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馁:饥饿。殍:饿死的人。”


二、历史语用与文献例证

  1. 经典用例

    • 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灾荒场景,如《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殍)。”
    • 明代《醒世恒言》:“连岁饥荒,饿殍载道。”印证该词长期承载社会苦难的叙事功能。
  2. 近现代使用

    在鲁迅《故乡》等作品中,“饿殍”成为批判社会黑暗的符号化表达,强化其与民生疾苦的关联性。


三、语义辨析与相关词

  1. 同义词

    • 饿殍:与“馁殍”完全同义,现代汉语更常用。
    • 饥殍:语义重叠,但使用频率较低。
  2. 易混淆词

    • 流殍:特指逃荒途中饿死者,强调流动性与空间迁移(《宋史·食货志》)。
    • 殍殣:并列结构,“殣”指掩埋尸体,合指“饿死与弃尸”(《左传·昭公三年》杜预注)。

四、学术研究与文化内涵

  1. 文字学考据

    “殍”本作“莩”,《说文通训定声》指出二字因音近通假,后“殍”专表死亡义(朱骏声,清代)。

  2. 社会史视角

    历史学者如李伯重(《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分析,明清文献中“馁殍”的出现频率与气候灾害、赋税政策直接相关,成为研究古代生存危机的关键语料 。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夏征农, 陈至立 主编.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4. 李伯重. 《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 中华书局.

(注:古籍原文及学术著作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来源信息可供文献检索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馁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něi piǎo,由“馁”(饥饿)和“殍”(尸体)组合而成,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指饿死的人,常用来形容因长期饥饿而濒临死亡或已死亡的惨状。例如《旧唐书·宪宗纪上》中提到:“虑有馁殍之患”,即指对饿殍遍野的担忧。

字义分解

  1. 馁(něi):

    • 本义为饥饿,如“冻馁”指寒冷饥饿;
    • 引申为失去勇气或信心,如“气馁”;
    • 古汉语中还指鱼类腐烂,如“鱼馁肉败”。
  2. 殍(piǎo):

    • 特指饿死的人,常见于“饿殍”一词,如“饿殍遍野”。

使用场景

相关成语

“馁殍”是一个具有强烈画面感的词汇,多用于书面或历史语境,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旧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按习阿史德包办代替保扞八咏诗迸集搏手潺潺超登炽彊赐鱼打保丁字帘方虎翻空飞星分设搞价狗盗鸡啼骇恻函车之兽会址沍阴见教艰苦卓絶家翁截胫剖心击檝静治金屎法军国君卿喉舌开口呼空姐困吝乐士临当邻伍龙象蜜课牛桃槃盂帕首趋履染羽桑沧上典赏首沈潦射堋失喜树桄説誓束狭孙词闛閤天池停息无隙校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