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淡青色。 隋 江总 《梅花落》诗之一:“縹色动风香,罗生枝已长。”
(2).常用以形容酒的颜色,亦代指酒。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黍浮,縹色上,便可饮矣。” 石声汉 注:“ 曹植 《七启》中有‘春清縹酒’,正是这种‘竹叶青’色的酒。” 南唐 李煜 《子夜歌》:“縹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缥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缥色指淡青色,属于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水色,呈现蓝中泛绿的色调,饱和度较低。较浅的同类色称为“碧色”,而缥色则更深,近似深碧色,被归类于青色系。
例如《说文解字》记载:“缥,帛青白色”,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即描述此色。
文化关联
古人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的青色与缥色关联,赋予其雅致内涵。缥色常用于描绘自然景物,如江水、帛布等,象征清透与高雅。
代指酒的颜色
缥色也用于形容酒液色泽,特指竹叶青般的淡青色酒。如北魏《齐民要术》记载“黍浮,缥色上,便可饮矣”,曹植《七启》中“春清缥酒”亦以此色形容酒。
文学意象
南唐李煜在《子夜歌》中写道“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通过缥色描绘酒色与杯盏交映的诗意画面,体现其在文学中的美学价值。
缥色既是传统色彩名,也是古代酒文化的诗意表达。其命名源自青白色帛布,后延伸至自然与饮食的审美意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细腻感知和雅致表达。
缥色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颜色淡而模糊,若隐若现的样子。它通常用来描述云雾、烟雾、轻纱等具有轻盈、薄弱、朦胧之感的物体的颜色。
缥色的部首是糸(纟)和组成这个字的笔画数分为两个部分:线(糸)和彳(丨),共计8划。
缥色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山木》篇:“星涟缥缈,云销雾散。”它由“缥”和“色”两个字组合而成。其中,“缥”表示飘渺、朦胧的意思,“色”表示颜色。
缥色的繁体字为「縹色」,字形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字形结构稍微有所不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缥色的字形略有不同。以金文为例,缥色的字形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表示纤细丝线的象形字符,下面则是表示行走的人形字符。
1. 天空中漂浮着缥色的薄云。
2. 晨雾散去后,山峦渐露出缥色的轮廓。
3. 窗外飘过一缕缥色的烟雾。
4. 她的衣裳是一件缥色的轻纱,如梦似幻。
1. 缥缈:形容物体飘渺、不可捉摸。
2. 幽缥:形容景色幽深、朦胧。
3. 缥缈梦幻:形容梦幻般的景象或想法。
1. 朦胧:形容模糊不清、不清晰的样子。
2. 渺茫:形容遥远、模糊,难以捉摸。
1. 鲜艳:形容颜色鲜明、明亮的样子。
2. 清晰:形容清楚、明了无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