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笔冢的意思、笔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笔冢的解释

亦作“ 笔塚 ”。书法家埋藏废笔的处所。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於山下,号曰‘笔塚’。”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洲 东郭有奇怪,笔冢墨池遗跡在。” 清 吴伟业 《过中峰礼苍公塔》诗:“凄凉看笔冢,遗墨满江湖。”


见“ 笔冢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笔冢”指书法家埋藏废弃笔的处所,是古代文人表达对书写工具敬意的独特方式。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该词由“笔”与“冢”组合而成,“冢”即坟墓,字面意为“笔的坟墓”,指书法家将用坏的毛笔集中埋葬的场所。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人对书写工具的珍视和艺术追求的执着。

  2. 历史典故
    最著名的典故出自唐代僧人怀素。据《唐国史补》记载,怀素以狂草闻名,因练字废笔无数,遂在长沙将废弃毛笔堆积掩埋,形成“笔冢”。诗人裴说在《怀素台歌》中亦提到其遗迹:“永州东郭有奇怪,笔冢墨池遗迹在。”

  3. 文化内涵
    笔冢不仅是物理场所,更象征古代文人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和“物尽其用”的惜物精神。后世常借此典故赞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如清代吴伟业诗句“凄凉看笔冢,遗墨满江湖”。

  4. 延伸含义
    日语中“筆塚”(ふでづか)亦指废笔冢,可见这一文化现象在汉字文化圈的影响。现代语境中,该词有时被引申为对创作工具或过程的纪念。

注:相关文献记载可参考《唐国史补》《怀素台歌》等唐代典籍,具体遗迹地点如湖南永州怀素台仍有文化考证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笔冢

笔冢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笔冢的部首是“⺮”(竹),它属于“⺮”部,笔冢的总笔画数为12画。

笔冢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指的是专为存放或安置笔的地方或容器。在古代,书法家、文人士大夫常常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笔,他们会用笔冢来分别存放这些笔,以保持笔的整洁和保存笔尖的书写品质。笔冢通常由竹、木或瓷等材料制成,设计精美,色彩鲜艳,是一种文人雅士的爱好和展示。

在繁体字中,笔冢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都是“筆塚”,只是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但词义和用法相似。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笔冢的写法是略有区别的。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冢,策札也,从竹且,从⼀⼜ˉ。”可以看到,在古代,“冢”指的是竹制的策札,而在字形中加入了竹和一另旁,表示这个字与竹有关。后来,这个字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为存放笔的地方的代名词。

一些使用笔冢这个词的例句包括:

与笔冢相关的组词有“文房四宝”、“笔架”、“笔筒”等。

与笔冢相似或有关的词语有“笔筒”、“笔座”等。

与笔冢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有“笔洗”、“笔架”等。

别人正在浏览...

黯尔把翫备数辈行编码逼夹鉢授曾经缠令谗言踔飞刺蝥村门代及鹅观草搞法贡余姑舅毂下翰池好骑者堕黄金树幻象昏惰佳儿佳妇畿解赍领空当夸白坤马逻护緑水猫貍茂庸免解进士陌生人南山三壮士牛马风咆哮如雷喷雾轻洁庆灵穷寇山夫上卷烧当韶风笙歌身文授首树莓树善贪构题叶同亭微权鲜民新仇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