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郑玄 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説, 玄 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復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按,两婢问答,都是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后遂以“诗婢”。泛指能赋诗的婢女。 清 朱锡 《幽梦续影》:“花是美人后身……抹丽,解事雏鬟也;木夫容,中年诗婢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六:“风雪盈裾好持赠,预教诗婢识 江 南。”
“诗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源自古代典故,以下是详细解释:
“诗婢”指能赋诗或熟读《诗经》的婢女,常用来形容文才出众的侍女。该词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的典故。
据记载,汉代经学家郑玄家的婢女皆通文墨。一次,一婢女因办事不合郑玄心意将被责罚,另一婢女用《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询问缘由,受罚者则引用《诗经·邶风·柏舟》的“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应答。两人的问答均出自《诗经》,故后世以“诗婢”代指有文学修养的婢女。
清代文人作品中常沿用此典,如:
此词多用于文学语境,现代使用较少,主要作为典故体现古代文人家风雅趣。如需更详细考据,可参考《世说新语》原文或相关注解。
《诗婢》是一个中文词语,指的是能写诗的女子,也可以指女诗人。
诗婢的拆分部首为言和女,总共有11个笔画。
《诗婢》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在古代文人笔记或诗歌中,经常使用诗婢来形容女性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才能。
《诗婢》的繁体字为「詩婢」。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诗婢」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比如「詩婢」、「詩妹」等等。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婢,每篇诗都能打动人心。
诗婢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成一些词组,比如「才女诗婢」、「文艺诗婢」等。
和诗婢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女诗人」、「女文人」等。
和诗婢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以是「文盲女子」、「无诗无书的女子」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