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分门书的意思、分门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分门书的解释

犹类书。《旧唐书·杜佑传》:“初 开元 末, 刘秩 採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曰《政典》,大为时贤称赏, 房琯 以为才过 刘更生 。 佑 得其书,寻味厥旨,以为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加以 开元 《礼》、《乐》,书成二百卷,号曰《通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分门书"是汉语文献学中一个专业术语,其核心含义指按学科门类或知识体系系统编纂的典籍。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该词可拆解为两部分:"分门"指按照类别划分,"书"指典籍或著作,合指具有分类编纂特征的古籍文献。

从文献编纂史来看,分门书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编订的《七略》,该书将皇家藏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等六大类,开创了中国目录学的分类体系。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体例,将知识分为天、岁时、地等47个部类,每个部类下再细分门目,形成树状知识结构。

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分门书主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系统性,要求分类框架逻辑严密;二是完备性,需涵盖该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三是检索性,通过层级目录实现快速查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类书综录》中,将《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典型分门书归入"综合性典籍"类别。

值得注意的是,分门书与普通丛书的本质区别在于编纂目的。北京大学《文献学概要》指出,丛书侧重文献汇编,而分门书强调知识重组,其分类体系往往反映特定时代的学术认知框架。这种编纂传统至今仍在百科全书、学科年鉴等现代出版物中延续。

网络扩展解释

“分门书”是古代文献中的一种书籍分类形式,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分门书即类书的别名,指按门类或主题分类编纂的书籍,主要用于汇集、整理各类知识,便于检索查阅。其特点是将经史子集等文献内容分门别类编排,如按官职、天文、地理等类别划分。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与代表作品
    唐代刘秩在开元末年编纂的《政典》是早期分门书代表,共35卷,以《周礼》六官(天官、地官等)为框架,整合经史百家之言,被房琯赞誉为“才过刘更生(汉代学者)”。
    杜佑受其启发,进一步扩充内容,最终完成《通典》200卷,成为典章制度类书的典范。

  2. 功能演变
    分门书最初服务于政治治理,后逐渐发展为综合性工具书,涵盖礼制、乐律、经济等领域,成为古代学者研究的重要资料库。


三、相关概念辨析


四、字义分解


五、总结

分门书是中国古代知识体系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分类整理文献,为后世提供了系统化的资料参考。其编纂方法对《通典》《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影响深远。

别人正在浏览...

岸然道貌便是驳论哱息卜筊不声不响侧身晨曲出盘大杜鹃丹黻道车大前儿帝青兜顶犊儿顿愚贰令分擘伏俟城关牐汉后函陕好说歹说肩二僭攘剑仙交詈聚唾角踢金女金铄久竹具官两性鍊精莲座乱獘乱孽每下愈况庖娲沛泽乔乔樵苏后爨缺位岖崟融炼桑姑散乐山心省闼沈纶什么的矢志赎杖讨喜僮蒙屠醢望乡鼯鼬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