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醢的意思、屠醢的详细解释
屠醢的解释
犹杀戮。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二》:“何至驱市人而战,受其屠醢乎!”
词语分解
- 屠的解释 屠 ú 宰杀牲畜,引申为大量残杀:屠宰。屠刀。屠户。屠夫。 * 。屠戮。屠城。屠龙之技(喻高超而不实用的技艺)。 〔屠苏〕.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草庵;.古代一种酒名。 姓。 笔画数:; 部首:尸; 笔
- 醢的解释 醢 ǎ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笔画数:; 部首:酉;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屠醢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古籍用例及历史背景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解析
- 屠
本义为宰杀牲畜,引申为大规模杀戮。《说文解字》释:“屠,刳也。” 如《史记·项羽本纪》载“屠咸阳”,指毁城杀戮。
- 醢
指将肉剁成酱的酷刑。《周礼·秋官》郑玄注:“醢,肉酱也。” 《礼记·檀弓》更明确其刑:“醢之者,葅其肉也。”即把人制成肉酱的极刑。
二、复合词释义
“屠醢”合用特指古代诛灭全族的残酷刑罚,包含杀戮与碎尸双重含义:
- 《汉语大词典》 释为:“杀戮而剁成肉酱。泛指处死。”
- 《王力古汉语字典》 强调其酷烈性:“屠谓斩杀,醢谓醢刑,二者皆极刑。”
三、历史文献用例
- 《史记·殷本纪》
纣王“醢九侯,脯鄂侯”,记载商纣将九侯剁为肉酱的暴行。
- 《后汉书·耿弇传》
“屠脍三百余人”描述大规模杀戮后碎尸的场面。
- 文化象征
屈原《离骚》“后辛之菹醢”以“醢”喻暴政,反映该刑在文化记忆中的残酷性。
四、演变与消亡
此刑盛行于商周,战国后渐废。《汉书·刑法志》载汉文帝废除肉刑,标志“醢”刑退出历史。现代汉语中仅存于古籍与成语(如“菹醢”),成为古代法制史的特定术语。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 《汉书·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屠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tú hǎi,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 屠:本义为宰杀牲畜,引申为大规模残杀,如“屠城”“屠戮”。
- 醢:指肉酱,古代也指一种酷刑,将人剁成肉酱(如商纣王曾用此刑)。
- 组合义:两字连用表示“杀戮”,且带有残暴、酷烈的色彩,多用于描述战争或刑罚中的大规模屠杀。
2.出处与例句
- 经典出处: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二》中写道:“何至驱市人而战,受其屠醢乎!”
此句意为:何必驱使普通百姓参战,使他们遭受杀戮?
3.相关词语
- 屠龙之技:比喻高超但不实用的技艺。
- 过屠大嚼:比喻空想或虚张声势。
- 屠毒笔墨:指用文字害人。
4.使用注意
- 语境: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
- 情感色彩:含强烈贬义,强调杀戮的残酷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明夷待访录》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百鸟蔽捍草率将事菖蒲酒臣司冲盈促载档案馆丹书叠雪东陵侯肚里蛔虫方诸凡身風高放火,月黑殺人富渥弓子铺锢结孤山寺豪詄花柳塲黄天荡之战恚挞笺记假妆击剑积墨禁匾锦瑟年华吉语绝后光前款项利火黎母龙升鸟集鳞萃螃蜞披发左衽评裁披头散发齐衡鹊喜挼曲子緔鞋筲子深恶痛絶神佑时饷摔炮梳妆台俗驾苕嶢铁衣郎吐胆倾心退征驼鼓问题剧五行大布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