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在边界上供守卫的垛城。 清 林则徐 《巡阅澳门情形折》:“再迤南十五里,建有关牐一座,驻兵防守,为扼吭拊背要区,出关即入 澳 境。” 清 林则徐 《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横筑垛城数丈,以界华夷,曰关牐,设弁守之。”
“关牐”是一个由“关”和“牐”组成的复合词,需分别解析两字的含义再综合理解:
关(關)
本义为用木杠闭门,后引申为门户、要塞等控制通道的设施。如《说文解字》释为“以木横持门户”,甲骨文形态也显示双手持木闭门的动作。
牐
为“闸”的异体字,指以门控制水流或通道的设施,如水闸、城门悬门。如《宋史》记载“每百里置木牐一,以限水势”,说明其用于水利工程中调节水位。
综合词义
“关牐”指通过门类装置控制水流或通道的设施,常见于古代水利或城防系统。例如: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或历史文献中。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进一步分析。
关牐(guān)是一个古老又神秘的词汇,读音与现代汉字“官”相似。它主要用来形容官员办事的样子,通常带有一种拖拉、敷衍的意味。
关牐的拆分部首是“关”字的“门”部,表示与门有关,与官方相关。关牐共有15个笔画,包括关字的“日”部和“木”部。
关牐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来源已经无法考证。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用来批评官员行为的一种词汇。在古代社会中,官员负责处理政务,但有些官员却以敷衍应付、拖延时间为常态,导致事情无法顺利完成。关牐的出现,就是对这种行为的讽刺和批判。
在繁体字中,关牐的书写方式并无差异,仍然是“关牐”。只是因为繁体字的笔画更为繁多,书写形状更为复杂。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关牐的古字形是由“门”和“舛”两个部首组成,整体形状更为古朴。这种写法在汉字演变过程中渐渐形成,至今依然可以在一些古代文献、碑刻上看到。
1. 这位官员对待公事总是关牐三扫,不负责任。
2. 他在完成任务时总是关牐塞责,让人非常不满。
关系、牐册、关牐三扫、牐李如云
敷衍、偷懒、拖拉、推诿
认真、负责、尽责、迅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