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蒙的意思、僮蒙的详细解释
僮蒙的解释
亦作“ 僮蒙 ”。昏昧不明事理。《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发矇” 汉 王逸 注:“矇,僮矇也。言我将方舟随江而浮,冀幸 怀王 开其矇惑之心而还己也。”矇,一本作“ 蒙 ”。《国语·鲁语下》“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 三国 吴 韦昭 注:“僮,僮蒙不达也。”
见“ 僮矇 ”。
词语分解
- 僮的解释 僮 ó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书僮。僮仆。 古同“童”。 僮 à 〔僮族〕中国少数民族,今改作“壮族”。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蒙的解释 蒙 (矇) ē 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 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 胡乱猜测:瞎蒙。 受 蒙 (④濛) é 没有知识,愚昧:启蒙。发蒙。蒙昧。 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 受:承蒙。蒙难
专业解析
僮蒙(tóng méng)是汉语古典文献中表示"年幼无知者"的复合词,现多写作"童蒙"。该词由两个单字复合构成:
- 僮:《说文解字》释为"未冠也",特指未行冠礼的青少年。在《仪礼》中"僮子"指代未成年的侍从,引申为心智未成熟状态。
- 蒙:《易经·蒙卦》载"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郑玄注"蒙者,蒙蒙物初生形,是其未开著之名也",形容混沌未明的认知状态。
现代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年幼无知的人;愚昧的人",引《后汉书·皇后纪》"僮蒙窃位"为书证
- 《辞源(修订本)》特别标注该词多用于先秦至两汉文献,魏晋后渐被"童蒙"取代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古代教育观念,如《白虎通义·辟雍》所述"僮蒙师教,乃知君臣父子之道",强调启蒙教育对心智开发的重要性。在《黄帝内经》等医籍中,"僮蒙"还被借喻人体未发育完全的生理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僮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
基本含义
由“僮”和“蒙”二字组成:
- 僮:原指未成年的男子,后与“童”通用,泛指年幼者。
- 蒙:意为蒙昧、无知。
合起来形容人年幼无知、缺乏经验和智慧,多用于描述心智未开或不懂事理的状态。
-
文献出处与用法
- 最早见于《楚辞·七谏·沉江》的注释,汉代王逸提到“僮矇”指昏昧不明事理之人(“矇”同“蒙”),并关联到《国语·鲁语下》中“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的典故,强调因年幼无知难以胜任职责。
- 现代用法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含一定贬义,暗指幼稚或缺乏成熟判断力。
-
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类似词汇包括“童蒙”(如《易经》中“童蒙求我”)、“懵懂”等,均强调因年龄或经验不足导致的蒙昧状态。
-
注意事项
- 部分词典(如、4)标注该词为“见‘僮蒙’”,可能因版本差异导致循环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 发音为tóng méng,注意与“童蒙”区分字形。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典用例,可参考《楚辞》及《国语》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八卦拳柏府板槛宸谟酬酢除饰楚严鼓篡臣大喜过望登学腭锋幡子法主分桃刚急耕学瓜字初分归去汗漫寒涩虹吸现象黄图化消甲榜荐悼简墨尊俎己任疾首嚬蹙开火仓开胶可哀括楼来月陇断弥牟拏讹凝和清狂青龙疏勤密企予曲形三小子单雄衰年苏兴淘沙添改听风就是雨投行退约脱胶猬鼠潙仰晤歌无虑无忧下裳象牀详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