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拜占庭帝国”(889页)。
东罗马帝国(Dōng Luómǎ Dìguó),又称拜占庭帝国(Bàizhàn Tíng Dìguó),是汉语词典及历史学界对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东部帝国的通称。其延续至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为止,存续逾千年。以下从历史脉络、政治文化特征及命名渊源三方面阐释: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后改名君士坦丁堡),为东罗马奠定基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予二子,东部政权正式独立,继承罗马法统与行政体系(《欧洲中世纪史》,朱迪斯·本内特)。
历经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的法典编纂与疆域扩张(6世纪)、马其顿王朝的文化复兴(9-11世纪),至十字军东征后的衰落,最终亡于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史》,奥斯特洛格尔斯基)。
帝国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融合古希腊哲学、罗马法律及基督教(东正教)信仰,形成独特的拜占庭文明(《辞海》第七版)。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结构、马赛克镶嵌画及《查士丁尼法典》对欧洲法律体系影响深远(《世界文明史》,威廉·麦克尼尔)。
《现代汉语词典》释“东”为方位词,指“太阳升起的一边”,引申为地理方位;“罗马”音译自“Roma”,特指古罗马政权。合称标示其承袭罗马帝国东部疆域的法统地位。
16世纪德意志学者赫罗尼姆斯·沃尔夫为区分古典罗马,以古城“拜占庭”(Byzantium)之名重命名该帝国,后成为学界通称(《历史研究术语词典》)。
结语
东罗马帝国作为罗马文明的延续体,在政治制度、宗教艺术及法律领域深刻塑造了地中海世界与东欧历史。其双重命名体系反映了中西方史学界对同一实体的认知视角差异,汉语语境中二者皆具权威性。
参考来源: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分裂后东部政权的延续,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范围
东罗马帝国始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为首都,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中国史籍称其为“大秦”或“拂林”。
二、历史演变与疆域
三、政治与文化特征
四、灭亡与历史影响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标志帝国终结。其灭亡促使大量希腊文献流入西欧,间接推动文艺复兴。同时,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裂加深,影响欧洲宗教格局。
五、名称由来
“拜占庭帝国”得名于首都旧址拜占庭城,该名称是近代学者的 retroactive 命名,古代自称“罗马帝国”。
如需更详细年表或人物事件,可参考等来源。
白杆军辩诈髌骨鼻青眼乌不材不腆不扎蔡邕长恨歌嚵荣垂谅村邻大败亏轮大端倒见道山学海杜絶契梵堂桴木钢丝床公公勾罗古典式摔跤豪擅红蕤枕嘉属荆聂锦里浚急僚幕里边龙界龙窠鹭朋鸥侣没襃弹没成捆迷藏明成祖摩天凝华蟠龙贫孱频婆菓染毫饶富人口迁移软钉子三夫之言山猪神态自若时当使聘宿约天铎天贼铜阙豚蹄效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