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呈青铜色的双峰。 唐 陆龟蒙 《奉和太湖诗·初入太湖》:“巉巉见铜闕,左右皆辅弼。”自注:“湖中穹崇,山有铜闕。”
“铜阙”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字面指代
指古代宫殿或陵墓前的青铜门楼,象征尊贵与华丽。这种建筑通常用于装饰正门,具有庄重的特点。
发音与结构
拼音为tóng què(部分资料标注为tóng quē),其中“阙”是多音字:
在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奉和太湖诗·初入太湖》中,“铜阙”被用来比喻青铜色的双峰,形容山峦的雄伟与色彩。诗句“巉巉见铜闕,左右皆辅弼”即描绘了太湖中高耸的山峰如青铜门楼般壮丽。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奉和太湖诗》原文或古代建筑相关典籍。
铜阙是一种用铜制作的门户,通常放置在宫殿和庙宇的正门上。铜阙在古代中国宫廷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象征着皇权和权威。
铜阙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金"和"门"。"金"是指金属,表示铜材质;"门"则表示门户。铜阙的拼音为tóng què,它的笔画数为17画。
铜阙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周朝。相传,周武王时期,他联合各地诸侯推翻了暴虐的商朝,并在洛阳建立了周都。为了显示周王的权威,洛阳周都正门上竖立了两座巨大的门柱,这就是后来的铜阙。
铜阙的繁体字为銅闕。
在古代汉字中,铜阙的写法可能是稍有差异的。以汉代的字形为例,上半部分写作"令",下半部分写作"住",表示宫殿作为皇权的住所。
1. 皇帝踏着金碧辉煌的铜阙,庄严地进入宫殿。
2. 古代庙宇的正门上常常有一对铜阙,以显示神圣和庄重。
铜阙组词:銅阙栩栩如生
铜阙的近义词为"铜门"、"铜柱"。
铜阙的反义词可能是"木门"、"石门"等表示材质不同的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