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效技 ”。亦作“効伎”。犹献技。 晋 陆机 《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 养由 轻盼则林摧鷙兽, 蒲且 效技则虚下翔禽。” 唐 柳宗元 《永州新堂记》:“凡其物类莫不合形辅势,効伎於堂廡之下。”
“效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结合文献和字义进行以下解析:
“效伎”读作xiào jì,意为展示技艺或才能,即“献技”之意。该词在古籍中常以异体形式出现,如“效技”“効伎”等。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典文学或学术研究。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效技”(侧重模仿技巧)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文赋》《七契》等古籍。
《效伎》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模仿伎艺表演或效仿表演。传统的伎艺指的是擅长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的人,而《效伎》则专指模仿这些伎艺表演的人。
《效伎》由“攸” 和 “亻” 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拆分笔画为9画。
该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模仿伶人”。它最早出现在清代郑樵的《皇明新语》一书中,是在描述表演技巧优秀的艺人能够模仿戏曲表演的才能时使用的。
《效伎》的繁体字为《效傢》。
在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有许多写法的变化。古时候写《效伎》的方式是类似于“效个”,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在舞台上的表演如同一个《效伎》,完美地模仿了京剧表演艺术。
2. 这位演员通过学习歌舞戏曲,成功地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效伎》。
1. 伎艺
2. 伎俩
3. 伎倆
4. 伎术
5. 伶人
1. 模仿艺人
2. 模拟演员
3. 假扮艺人
4. 听话者
5. 学样表演者
1. 原创表演者
2. 自我风格艺人
3. 创新演员
4. 真实演绎者
5. 独特艺人
【别人正在浏览】